|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7页 |
| 1 绪论 | 第7-12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 ·冲击地压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存在问题 | 第10页 |
|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 ·研究目标 | 第11页 |
|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 2 集贤煤矿冲击地压发生特点及其发生原因分析 | 第12-20页 |
| ·矿井概况 | 第12-15页 |
| ·煤层及开采技术条件 | 第12-13页 |
| ·西二区左一片工作面概况 | 第13-14页 |
| ·地质构造 | 第14-15页 |
| ·集贤煤矿冲击地压灾害 | 第15-17页 |
| ·冲击地压事故介绍 | 第15-17页 |
| ·冲击地压事故危害 | 第17页 |
| ·集贤煤矿冲击地压发生特点 | 第17-18页 |
| ·集贤煤矿冲击地压影响因素 | 第18页 |
| ·矿井冲击地压发生原因分析 | 第18-19页 |
| ·区段煤柱应力集中 | 第18页 |
| ·坚硬顶板应力集中 | 第18-1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 3 煤(岩)样物理力学参数测试及冲击倾向性实验 | 第20-33页 |
| ·取样与加工 | 第20-23页 |
| ·取样目的 | 第20页 |
| ·取样要求 | 第20-21页 |
| ·取样 | 第21页 |
| ·试样加工与实验 | 第21-23页 |
| ·煤(岩)样物理力学参数测试实验 | 第23-26页 |
| ·煤层的冲击倾向性实验 | 第26-29页 |
| ·煤层倾向性指标 | 第26-27页 |
| ·实验 | 第27页 |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27-29页 |
| ·岩样的冲击倾向性实验 | 第29-32页 |
| ·岩样的冲击倾向性指标 | 第29-30页 |
| ·实验 | 第30页 |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0-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4 回采顶板跨落数值模拟及工作面冲击危险区分布 | 第33-42页 |
| ·RFPA 的原理 | 第33页 |
| ·回采中顶板垮落诱发冲击数值模拟 | 第33-38页 |
| ·数值模型 | 第33-34页 |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34-38页 |
| ·基于岩层移动的西二采区工作面冲击危险区分布 | 第38-41页 |
| ·第一危险区——工作面回采接近本工作面老顶初次跨落 | 第38页 |
| ·第二危险区——工作面“见方”阶段 | 第38-39页 |
| ·第三危险区——双工作面“见方”阶段 | 第39页 |
| ·第四危险区——断层区域 | 第39-40页 |
| ·第五危险区——三工作面“见方”阶段 | 第40页 |
| ·第六危险区——停采线附近 | 第40-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5 西二采区左一片冲击地压防治技术工业性试验 | 第42-59页 |
| ·集贤煤矿冲击地压的预测技术 | 第42-43页 |
| ·集贤冲击地压防治方法 | 第43-54页 |
| ·大直径煤体钻孔卸压技术 | 第43-44页 |
| ·深孔顶板爆破断顶技术 | 第44-54页 |
| ·冲击地压防治效果检验方法 | 第54-58页 |
| ·钻孔窥视效果检验 | 第54-55页 |
| ·电磁辐射效果检验 | 第55-57页 |
| ·KJ550 效果检验 | 第57-58页 |
| ·微震效果检验 | 第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6 结论及展望 | 第59-61页 |
| ·主要结论 | 第59页 |
| ·研究展望 | 第59-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 附录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