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导论 | 第12-18页 |
一、选题缘由及其价值 | 第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三、研究方法与主要观点 | 第15-16页 |
四、创新点与不足 | 第16-18页 |
第一章 遗产与起点 | 第18-36页 |
一、西方国家思想演变概述 | 第18-30页 |
(一)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思想 | 第18-20页 |
(二)希腊化时期及古罗马时期国家思想的分化 | 第20-23页 |
(三)中世纪国家思想的衰落和社会观念的孕育 | 第23-24页 |
(四)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国家思想的复兴 | 第24-28页 |
(五)黑格尔的国家主义思想 | 第28-30页 |
二、马克思国家思想的起点 | 第30-36页 |
(一)博士论文中的哲学观 | 第30-34页 |
(二)起始批判中的国家观 | 第34-36页 |
第二章 艰难的转折 | 第36-58页 |
一、《莱茵报》时期转变的艰难开启 | 第36-43页 |
二、克罗伊茨纳赫时期的转折 | 第43-58页 |
(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整体思想的转折 | 第45-55页 |
(二)《论犹太人问题》: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 | 第55-58页 |
第三章 创新与奠基 | 第58-86页 |
一、巴黎期间走向阶级分析 | 第58-72页 |
(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阶级的发现” | 第58-60页 |
(二)《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主义历史运动、社会主义世界观 | 第60-68页 |
(三)巴黎时期其他著作:阶级分析与国家本质 | 第68-72页 |
二、布鲁塞尔期间提出新的历史观 | 第72-86页 |
(一)唯物史观及其解释框架 | 第73-77页 |
(二)唯物史观解释框架中的“市民社会” | 第77-79页 |
(三)个人、阶级、国家和意识形态 | 第79-86页 |
第四章 解释和发展 | 第86-112页 |
一、运用唯物史观解释框架分析的几个典型 | 第86-90页 |
二、国家属性的清晰解释 | 第90-93页 |
三、国家思想的若干发展 | 第93-112页 |
(一)国家是分阶段渐进消亡的 | 第93-95页 |
(二)专制统治源于社会自身发育不足 | 第95-97页 |
(三)不掩盖社会矛盾的国家形式才是最好的国家形式 | 第97-98页 |
(四)立法权应高于行政权 | 第98-100页 |
(五)地方自治具有活力 | 第100-101页 |
(六)政党是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和政治活动的组织者 | 第101-104页 |
(七)选举与选举权的“唯心”与“唯物” | 第104-107页 |
(八)无产阶级专政 | 第107-112页 |
第五章 补充与深化 | 第112-139页 |
一、《资本论》:国家作用及“现代国家”经济制度 | 第112-119页 |
(一)国家作用的辩证展现 | 第112-117页 |
(二)“现代国家”经济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 第117-119页 |
二、《法兰西内战》等:国家回归社会 | 第119-130页 |
(一)无产阶级组织的组织原则:民主 | 第119-121页 |
(二)巴黎公社实践经验:将国家权力收归社会 | 第121-127页 |
(三)无产阶级专政的过渡性与未来社会国家制度命题 | 第127-130页 |
三、《人类学笔记》:国家起源的历史呈现 | 第130-139页 |
结束语 | 第139-150页 |
一、马克思国家思想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 第139-144页 |
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国家思想 | 第144-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5页 |
致谢 | 第155-156页 |
附:本人读研期间科研情况一览表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