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知识论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3-32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9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论 | 第28-29页 |
·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第29-32页 |
·研究的思路 | 第29-30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30-31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31-32页 |
第2章 行政知识的本质论 | 第32-54页 |
·行政知识的概念 | 第32-44页 |
·知识是什么 | 第32-39页 |
·行政知识是什么 | 第39-41页 |
·行政知识不是什么 | 第41-44页 |
·行政知识的基本类型 | 第44-50页 |
·行政知识的两种基本类型 | 第44-48页 |
·行政知识的两种基本类型的关系 | 第48-50页 |
·行政知识的基本功能 | 第50-54页 |
·行政知识的认知功能 | 第50-51页 |
·行政知识的规训功能 | 第51-52页 |
·行政知识的批判功能 | 第52-54页 |
第3章 行政知识的生成论 | 第54-96页 |
·行政知识是如何生成的:认知图式视角 | 第54-63页 |
·公共行政研究的认知图式内涵 | 第54-57页 |
·公共行政研究的认知图式研究回顾 | 第57-59页 |
·公共行政研究的认知图式假设及其验证 | 第59-63页 |
·结论与启示 | 第63页 |
·行政知识是如何生成的:社会建构论视角 | 第63-83页 |
·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论的基本观点 | 第63-66页 |
·关于行政知识的社会建构论研究回顾 | 第66-72页 |
·关于行政知识的社会建构论假设及其验证 | 第72-82页 |
·结论与启示 | 第82-83页 |
·行政知识是如何生成的:默会认识论视角 | 第83-96页 |
·默会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 第84-85页 |
·关于行政知识的默会认识论研究回顾 | 第85-88页 |
·行政默会知识的生成机制分析 | 第88-93页 |
·行政默会知识管理的基本路向 | 第93-96页 |
第4章 行政知识的发展论 | 第96-110页 |
·行政知识发展的动力 | 第96-102页 |
·行政实践之中的矛盾 | 第96-98页 |
·行政理论之间的矛盾 | 第98-99页 |
·行政理论与实践的矛盾 | 第99-102页 |
·行政知识发展的机制 | 第102-109页 |
·公共行政学的本体论重构 | 第102-105页 |
·公共行政学的方法论重构 | 第105-107页 |
·公共行政学的价值观重构 | 第107-109页 |
·行政知识发展的规律: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5章 行政知识的模式论 | 第110-141页 |
·行政知识的叙事模式 | 第110-121页 |
·行政知识的现代性叙事模式 | 第110-114页 |
·行政知识的后现代叙事模式 | 第114-119页 |
·行政知识的两种叙事模式的关系 | 第119-121页 |
·行政知识的逻辑模式 | 第121-126页 |
·行政知识的普通逻辑模式 | 第121-123页 |
·行政知识的辩证逻辑模式 | 第123-125页 |
·行政知识的两种逻辑模式的关系 | 第125-126页 |
·行政知识的语言模式 | 第126-141页 |
·作为“图像”的公共行政学语言 | 第127-132页 |
·作为“游戏”的公共行政学语言 | 第132-135页 |
·作为“修辞”的公共行政学语言 | 第135-139页 |
·公共行政学语言的三种模式的关系 | 第139-141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41-147页 |
·对于本文研究的总结 | 第141-145页 |
·行政知识论研究的进一步展望 | 第145-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4页 |
致谢 | 第154-15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工作情况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