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中国转型社会公共理性研究--基于公共哲学的视角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3页
第1章 绪言第13-23页
   ·研究缘起第13-15页
   ·研究现状第15-20页
     ·国外公共理性研究现状第15-16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6-20页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第20-22页
   ·研究方法第22页
   ·创新之处第22-23页
第2章 公共理性释义第23-39页
   ·公共理性:社会公共性秩序规范的合法性基础第24-26页
   ·歧议的西方现代公共理性第26-28页
   ·中国公共理性的误读与反正第28-30页
   ·公共理性概念的一般界定第30-34页
     ·公共理性概念特征分析第30-32页
     ·公共理性的要素结构第32页
     ·公共理性的基本内涵第32-34页
   ·现代公共理性概念辨析第34-39页
第3章 中国转型社会公共理性相关基础理论第39-51页
   ·“公共人”假设理论第39-41页
   ·公共领域理论第41-43页
   ·公民社会理论第43-44页
   ·社会转型理论第44-46页
   ·现代性理论第46-51页
第4章 中国转型社会公共理性的现实条件:转型中国第51-68页
   ·中国转型社会的主题:现代化第52-55页
   ·中国转型社会特征第55-59页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成果:“中国模式”第59-62页
   ·“中国模式”的现代性困惑第62-65页
   ·“中国模式”的公共理性诉求第65-68页
第5章 中国转型社会公共理性的主要参照:西方和日本的经验与启示第68-93页
   ·西方古代公共理性传统第68-72页
     ·古希腊的公共德性第68-70页
     ·古罗马的法制精神第70-72页
   ·西方中世纪宗教理性第72-73页
   ·西方近代以来公共理性思想的演变第73-82页
     ·霍布斯的主权者理性第73-74页
     ·卢梭的公意第74页
     ·杰弗逊的辩谈第74-75页
     ·康德的理性公共运用第75页
     ·黑格尔的绝对理念第75-76页
     ·罗尔斯的公共理性第76-78页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第78-80页
     ·社群主义的公共德性论第80-81页
     ·多元公共理性第81-82页
   ·西方公共理性生成、演变的经验、困惑与启示第82-87页
     ·西方公共理性生成、演变的经验第82-83页
     ·西方公共理性的困惑第83-84页
     ·西方公共理性生成、演变经验对中国的启示第84-87页
   ·日本现代公共理性的生成发展经验与启示第87-93页
     ·在开放学习中迅速崛起的日本第87-90页
     ·日本公共理性发展启示第90-93页
第6章 中国转型社会公共理性的重要资源:道德理性第93-118页
   ·何谓道德理性?第94-98页
     ·道德第94-95页
     ·理性第95-96页
     ·道德理性的内涵第96-97页
     ·道德理性的属性第97-98页
   ·中国传统社会公共理性何以是道德理性第98-109页
     ·特殊的生成基础:传统公共性第99-104页
     ·独特的道德文明模式第104页
     ·“道德人”主体存在样态第104-105页
     ·超强的社会整合功能:核心价值、公共思维与运作机制第105-109页
   ·中国传统社会道德理性的现代价值第109-113页
     ·深刻的启示第110-111页
     ·丰富的公共价值资源第111-112页
     ·独特的主体德性生成路径第112-113页
   ·中国传统社会道德理性现代转型的障碍第113-118页
     ·封建专制下的国家本位主义导致公共主体自由人格的缺失第113-114页
     ·家国同构、公私领域重叠造成社会公共领域模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缺失第114-115页
     ·道德理性泛化压制了科学理性、经济理性、制度理性第115-118页
第7章 中国转型社会公共理性:科学发展理性第118-134页
   ·中国转型社会公共理性特征分析第119-125页
     ·目标指向:发展与和谐第120-121页
     ·主体身份:“过渡人”第121页
     ·价值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121-122页
     ·生成路径:立足国家主导的渐进式建构第122-123页
     ·作用领域:公共权力机构和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第123-124页
     ·运作机制:制度和教化第124-125页
   ·科学发展理性是什么第125-128页
     ·科学第126-127页
     ·科学理性是现代公共理性第127-128页
     ·中国转型社会公共理性是科学发展理性第128页
   ·中国转型社会公共理性何以是科学发展理性第128-131页
     ·科学发展理性是对求解中国转型问题的最佳回应第129页
     ·科学发展理性是对古今中西公共理性的扬弃和创新第129-131页
   ·科学发展理性的公共价值原则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131-134页
第8章 中国转型社会公共理性的建构第134-172页
   ·建构视角:公共哲学第136-143页
     ·公共理性与公共哲学第136-138页
     ·公共理性建构及其运用的最佳状态:善治第138-143页
   ·建构路径:国家主导第143-144页
   ·推进宪政民主,营造公共理性生成的制度环境第144-153页
     ·宪政第145-146页
     ·民主政治第146-148页
     ·中国的民主政治改革第148-150页
     ·道德立法第150-153页
   ·实行公共治理,发挥公共权力机构公共理性示范引导作用第153-161页
     ·公共权力机构是公共理性的体现者、践履者和运作的典范第154-155页
     ·推进执政党公共理性化,构建服务型政党第155-157页
     ·推进政府行政公共理性化,构建服务型政府第157-161页
   ·培育公民社会,建构公共理性沟通协商机制第161-165页
     ·中国转型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公民社会第161-162页
     ·民间组织:发展与规范第162-165页
   ·改进公民教育,夯实公共理性的微观主体基础第165-172页
     ·公民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质的主要途径第165-166页
     ·中国转型社会的公民教育第166-167页
     ·改进公民教育的一个方案:大学通识教育第167-172页
结语第172-177页
参考文献第177-185页
致谢第185-187页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87页

论文共1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研究
下一篇:行政知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