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0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 第8页 |
·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 第8-9页 |
·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 第9-10页 |
第二章 建筑空间形态与情感体验的基本问题 | 第10-18页 |
·建筑空间形态的基本内容 | 第10-13页 |
·建筑空间形态 | 第10-11页 |
·空间设计与情感的核心-以人为本 | 第11-13页 |
·感觉与情绪及其环境 | 第13-18页 |
·感觉的特点及其重要性 | 第13页 |
·感觉与建筑空间的关系 | 第13-15页 |
·空间感觉与自身感觉的相互作用 | 第15页 |
·对空间的习惯与适应 | 第15-17页 |
·空间行为决定情绪 | 第17-18页 |
第三章 空间环境——行为心理关系的理论 | 第18-24页 |
·空间的唤醒 | 第18页 |
·空间唤醒与情绪 | 第18-21页 |
·人类行为在空间场所的现实意义 | 第19页 |
·情绪的形势与强度 | 第19-20页 |
·对环境空间形态偏爱的研究 | 第20-21页 |
·建筑空间对感觉的作用 | 第21-24页 |
·建筑空间负荷与空间唤醒 | 第21页 |
·空间的行为约束力 | 第21-22页 |
·空间应激与感受 | 第22页 |
·对空间的适应 | 第22页 |
·情感因素对空间环境设计的反作用 | 第22-24页 |
第四章 基于细节关于建筑空间形象影响心理情感的案例分析 | 第24-36页 |
·建筑空间的个性化表达 | 第24-30页 |
·学校建筑-天津南开中学翔宇楼 | 第24-25页 |
·光在建筑空间中对情感的倾向-天津山西路基督教堂 | 第25-28页 |
·建筑中“灰空间”对于影响情绪的重要性-天津上谷商业区 | 第28-30页 |
·建筑空间与情感传承 | 第30-36页 |
·归属感-天津市王串场地区旧平房 | 第30-31页 |
·意外收获-天津大学原影视学院小剧场 | 第31页 |
·办公空间-北京新保利大厦 | 第31-33页 |
·景观建筑空间-“小木屋” | 第33-34页 |
·小结 | 第34-36页 |
第五章 建筑空间意象与认知 | 第36-42页 |
·建筑的空间意象 | 第36-38页 |
·空间意象 | 第36页 |
·可见性以及形式特点在形成建筑意象中起主要作用 | 第36-37页 |
·使用特点和意义 | 第37-38页 |
·建筑内部空间的认知 | 第38-40页 |
·认知距离的研究 | 第38页 |
·转弯空间对三种形式的认知距离的影响 | 第38页 |
·影响认知空间的环境因素 | 第38-39页 |
·影响认知空间的文化和群体因素 | 第39页 |
·烦恼距离对空间认知的影响 | 第39-40页 |
·小结 | 第40-42页 |
第六章 建筑空间形态与情感体验的总结 | 第42-51页 |
·空间的多变性与情感体验 | 第42-45页 |
·建筑空间感情的其他几个方面的研究 | 第45-49页 |
·建筑室外空间与情感-北洋广场 | 第45-46页 |
·空间的开敞与围合与情感-天津大学第二十六教学楼 | 第46页 |
·知觉理论与建筑空间体验的关系-亨利.摩尔住宅 | 第46-49页 |
·小结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