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符号说明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无脊椎动物先天免疫与模式识别受体 | 第15-49页 |
一、免疫系统概述 | 第15-16页 |
1. 先天免疫 | 第15页 |
2. 适应性免疫 | 第15-16页 |
二、无脊椎动物先天免疫研究 | 第16-20页 |
1. 体液免疫 | 第16-19页 |
·血淋巴凝集 | 第16-17页 |
·酚氧化酶原系统的激活 | 第17-18页 |
·抗菌肽的产生 | 第18-19页 |
2. 细胞免疫 | 第19-20页 |
三、先天免疫模式识别受体 | 第20-37页 |
1. 哺乳动物模式识别受体 | 第21-22页 |
·Toll样受体 | 第21-22页 |
·RIG-Ⅰ样受体(RIG-Ⅰ-like receptor,RLRs) | 第22页 |
·NOD样受体(NOD-like receptor,NLR) | 第22页 |
·DNA识别受体 | 第22页 |
2. 无脊椎动物模式识别受体 | 第22-35页 |
·肽聚糖识别蛋白(PGRPs) | 第23-24页 |
·革兰氏阴性菌结合蛋白(GNBPs) | 第24页 |
·清道夫受体(SCRs) | 第24页 |
·含硫脂蛋白(TEP) | 第24-25页 |
·唐氏综合症细胞粘附分子(DSCAM) | 第25页 |
·半乳糖苷结合凝集素(Galectin) | 第25-27页 |
·纤维蛋白原样结构域免疫凝集素(FBGLs) | 第27页 |
·丝氨酸蛋白酶同系物 | 第27页 |
·C型凝集素(CTLs) | 第27-35页 |
·CTLD结构特征 | 第28-30页 |
·无脊椎动物CTLD | 第30-31页 |
·甲壳动物C型凝集素 | 第31-35页 |
3. 新型模式识别受体LSM14A | 第35-37页 |
四、先天免疫信号转导及调控 | 第37-47页 |
1. Toll途径 | 第38-40页 |
2. IMD途径 | 第40-43页 |
3. PGN消化酶对免疫信号通路的负调控 | 第43-44页 |
4. Toll信号通路的负调节 | 第44页 |
5. IMD信号通路的负调节 | 第44-45页 |
6. 果蝇免疫反应的转录调节 | 第45-46页 |
7. 组织特异性免疫调节 | 第46-47页 |
五、本研究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47-49页 |
第二章 日本囊对虾两种含有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家族A结构域的C型凝集素抗病毒抗菌免疫功能研究 | 第49-73页 |
一、前言 | 第49-50页 |
二、材料和方法 | 第50-59页 |
1. 菌株、仪器、试剂和载体 | 第50-51页 |
2. 实验动物及免疫刺激 | 第51页 |
3. RNA提取和cDNA合成 | 第51-53页 |
4. 基因组DNA提取 | 第53页 |
5. LdlrLec1与LdlrLec2 cDNA全长克隆 | 第53页 |
6. 半定量RT-PCR与实时定量PCR(qRT-PCR) | 第53-54页 |
7. 序列信息分析 | 第54页 |
8. LdlrLec1与LdlrLec2重组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 第54-56页 |
9. LdlrLec1与LdlrLec2重组蛋白抗病毒分析 | 第56页 |
10. Pull-down | 第56页 |
11. dsRNA合成及体内RNA干扰 | 第56-57页 |
12. SDS-PAGE及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杂交 | 第57页 |
13. 白斑病毒WSSV的纯化 | 第57-58页 |
14. 体外阻断结合分析 | 第58页 |
15. 微生物凝集及细菌结合实验 | 第58-59页 |
三、结果 | 第59-71页 |
1. LdlrLec1与LdlrLec2全长cDNA的克隆及序列比对 | 第59页 |
2. LdlrLec1与LdIrLec2的组织分布及表达模式 | 第59-62页 |
3. LdlrLec蛋白异源寡聚化 | 第62-65页 |
4. LdlrLec1与LdlrLec2具有抗WSSV功能 | 第65-66页 |
5. RNA干扰LdlrLec1与LdlrLec2促进WSSV在对虾体内的复制 | 第66页 |
6. LdlrLec1与LdlrLec2能够与WSSV囊膜病的VP28相互作用 | 第66-69页 |
7. LdlrLec1与LdlrLec2阻断WSSV感染血细胞 | 第69-70页 |
8. LdlrLec1与LdlrLec2对细菌的结合能力分析 | 第70页 |
9. LdlrLec1与LdlrLec2抑制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 | 第70-71页 |
四、讨论 | 第71-73页 |
第三章 日本囊对虾新型模式识别受体LSm抗病毒功能研究 | 第73-87页 |
一、前言 | 第73-74页 |
二、材料和方法 | 第74-78页 |
1. 试剂、仪器、载体和菌株 | 第74页 |
2. 实验动物及免疫刺激 | 第74页 |
3. RNA提取和cDNA合成 | 第74-75页 |
4. 序列信息分析 | 第75页 |
5. 重组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 第75-76页 |
6. Gel-shift凝胶阻滞 | 第76页 |
7. 半定量RT-PCR与实时定量PCR(qRT-PCR) | 第76-77页 |
8. dsRNA合成及体内RNA干扰 | 第77页 |
9. Capped mRNA合成及体内过表达 | 第77-78页 |
三、结果 | 第78-85页 |
1. MjLSm1、MjLSm2与MjLSm3的基因克隆与序列比对 | 第78-80页 |
2. MjLSm1、MjLSm2与MjLSm3的组织分布与表达模式 | 第80-81页 |
3. MjLSm1、MjLSm2与MjLSm3蛋白能够结合WSSV dsRNA | 第81-82页 |
4. 干扰MjLSm促进WSSV在对虾体内的复制及对甲壳肽的影响 | 第82-84页 |
5. 过表达MjLSm抑制WSSV在对虾体内的复制及对甲壳肽的影响 | 第84-85页 |
四、讨论 | 第85-87页 |
创新点总结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106页 |
致谢 | 第106-108页 |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 第108-11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