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符号说明 | 第13-15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5-25页 |
免疫系统 | 第15页 |
先天免疫 | 第15-16页 |
1. 抑制素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2. JAK/STAT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3. 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克氏原螯虾抑制素抑制白斑病毒复制 | 第25-53页 |
一. 引言 | 第25-26页 |
二. 材料与方法 | 第26-35页 |
1. 菌株,载体,试剂,仪器 | 第26-27页 |
2. 白斑病毒感染小龙虾及组织材料的收集 | 第27页 |
3. 基因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 第27页 |
4. 组织分布及其表达模式分析 | 第27-28页 |
5. 重组表达和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28页 |
6. 蛋白水平的组织分布和表达模式分析 | 第28-29页 |
7. PHB1重组蛋白抑制白斑病毒复制的体内实验 | 第29-30页 |
8. RNA干扰实验 | 第30-31页 |
9. 使用Far-Western技术检测PHB1与病毒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31-32页 |
10. Pull-down,CoIP实验 | 第32-34页 |
11. 免疫细胞化学实验 | 第34页 |
12. 三维模型分析 | 第34-35页 |
13. 免疫胶体金实验 | 第35页 |
三. 结果 | 第35-48页 |
1. PHB1序列分析与鉴定 | 第35-38页 |
2. PHB1的组织分布 | 第38-39页 |
3. PHB1在病毒刺激后的表达模式 | 第39-40页 |
4. 病毒复制抑制试验 | 第40-41页 |
5. PHB1干扰和干扰后蛋白拯救时病毒复制检测 | 第41-43页 |
6. 小龙虾存活率统计 | 第43-44页 |
7. PHB1与WSSV的囊膜蛋白VP24、VP26以及VP28相互作用 | 第44-46页 |
8. PHB1与VP28的相互作用的3D模型 | 第46-48页 |
9. PHB1黏附在WSSV的表面 | 第48页 |
四. 讨论 | 第48-53页 |
第三章 JAK/STAT信号通路参与对虾的抗细菌免疫 | 第53-83页 |
一. 引言 | 第53-54页 |
二. 材料与方法 | 第54-61页 |
1. 菌株,载体,试剂,仪器 | 第54页 |
2. 实验动物与免疫刺激 | 第54-55页 |
3. 基因克隆,表达纯化与抗体制备 | 第55页 |
4. 基因软件分析与鉴定 | 第55-56页 |
5. 实时定量PCR检测组织分布与表达模式 | 第56页 |
6. 细菌结合实验 | 第56-57页 |
7. 多糖结合实验 | 第57页 |
8. Pull-down实验 | 第57页 |
9. RNAi实验 | 第57-58页 |
10. 细菌清除实验 | 第58-59页 |
11. 死亡率统计 | 第59页 |
12. Western blot实验 | 第59-60页 |
13. 免疫细胞化学实验检测MjSTAT的细胞定位 | 第60页 |
14. AMPs筛选 | 第60-61页 |
15. MjSOCS2和INH5抑制STAT磷酸化 | 第61页 |
三. 结果 | 第61-78页 |
1. 基因克隆与表达 | 第61-64页 |
2. MjIL-CTL、MjDome、MjSTAT和MjSOCS2的组织分布 | 第64-65页 |
3 弧菌刺激后MjIL-CTL、MjDome、MjSTAT和MjSOCS2在肠中的表达模式 | 第65-66页 |
4. MjIL-CTL能够与细菌相互作用 | 第66-67页 |
5. MjIL-CTL与MjDome的结合实验 | 第67-68页 |
6. 弧菌表面分子能够诱导STAT的磷酸化 | 第68-69页 |
7. STAT被磷酸化前后亚细胞定位的检测 | 第69-70页 |
8. MjDome参与STAT信号途径 | 第70-71页 |
9. JAK/STAT通路调控抗菌肽的表达 | 第71-76页 |
10. MjSTAT和MjSOCS2在抗弧菌免疫中的作用 | 第76-78页 |
四. 讨论 | 第78-83页 |
第四章 一种含跨膜域的甲壳肽参与细胞吞噬作用 | 第83-99页 |
一. 引言 | 第83页 |
二. 材料与方法 | 第83-87页 |
1. 菌株,载体,试剂,仪器 | 第83-84页 |
2. 实验动物与免疫刺激 | 第84页 |
3. 基因克隆与鉴定 | 第84页 |
4. 重组表达和抗体的制备 | 第84-85页 |
5. MjMCru亚细胞定位 | 第85页 |
6. 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析MjMCru表达模式 | 第85页 |
7. 液体抑菌实验 | 第85-86页 |
8. 细菌结合实验 | 第86页 |
9. 多糖结合实验 | 第86页 |
10. 死亡率统计 | 第86-87页 |
11. 细胞吞噬实验 | 第87页 |
三. 结果 | 第87-96页 |
1. 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 第87-88页 |
2. MjMCru的组织分布 | 第88-89页 |
3. MjMCru的亚细胞定位研究 | 第89-90页 |
4. MjMCru被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导上调表达 | 第90-91页 |
5. WAP结构域抑制细菌的增殖 | 第91-92页 |
6. MjMCru能够通过结合细菌的PAMPs结合细菌 | 第92-93页 |
7. MjMCru多肽能够提高细菌刺激时对虾的存活率 | 第93-94页 |
8. MjMCru参与了细胞对细菌的吞噬过程 | 第94-96页 |
四. 讨论 | 第96-99页 |
总结和创新点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1页 |
致谢 | 第111-11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113-11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