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小学教育券制度的公平与效率探析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绪论 | 第8-23页 |
| 一、选题缘由 | 第8页 |
| 二、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 (一) 我国的经济体制演变 | 第8-9页 |
| (二) 我国的基础教育现状 | 第9页 |
| (三) 美国的基础教育变革 | 第9-10页 |
| 三、研究对象和切入点 | 第10-11页 |
| (一) 研究对象 | 第10页 |
| (二) 切入点 | 第10-11页 |
|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 第11页 |
| (一) 研究重点 | 第11页 |
| (二) 研究难点 | 第11页 |
| 五、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 (一) 关于教育券的研究 | 第11-16页 |
| (二) 关于公平与效率的研究 | 第16-22页 |
| 六、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 (一) 文献法 | 第22页 |
| (二) 分析法 | 第22页 |
| (三) 比较法 | 第22-23页 |
| 第一章 美国教育券制度的由来和理论依据 | 第23-31页 |
| 一、教育券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23-25页 |
| 二、教育券制度思想的形成和演变 | 第25-27页 |
| 三、教育券制度的目标 | 第27-28页 |
| 四、教育券制度的理论依据 | 第28-31页 |
| (一) 新自由主义思潮 | 第28-29页 |
| (二)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9-31页 |
| 第二章 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内涵分析 | 第31-36页 |
| 一、教育公平的内涵 | 第31-34页 |
| (一) 有关公平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31页 |
| (二) 教育公平的理论观点 | 第31-34页 |
| 二、教育效率的内涵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美国两种教育券制度模型的公平与效率探讨 | 第36-45页 |
| 一、弗里德曼——“无限制”的教育券模型 | 第36-40页 |
| (一) “无限制”的教育券模型的理论涵义 | 第36-37页 |
| (二) “无限制”的教育券模型的实践 | 第37-38页 |
| (三) “无限制”的教育券模型的制度分析 | 第38-40页 |
| 二、詹克思——“有限制”的教育券模型 | 第40-45页 |
| (一) “有限制”的教育模型的理论涵义 | 第40-41页 |
| (二) “有限制”的教育券模型的实践 | 第41-42页 |
| (三) “有限制”的教育券模型的制度分析 | 第42-45页 |
| 第四章 两种美国教育券制度模型在我国的实施 | 第45-52页 |
| 一、浙江长兴县“有限制”的教育券模型实践 | 第45-48页 |
| (一) 长兴县教育券计划实施情况 | 第45-47页 |
| (二) 长兴县教育券制度评价 | 第47-48页 |
| 二、湖北省监利县“无限制”的教育券模型实践 | 第48-50页 |
| (一) 监利县教育券计划实施情况 | 第48-49页 |
| (二) 监利县教育券制度评价 | 第49-50页 |
| 三、长兴县与监利县教育券制度比较分析 | 第50-52页 |
| 第五章 美国教育券制度对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启示 | 第52-55页 |
| 一、差别化推行教育券制度 | 第52页 |
| 二、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吸引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 | 第52-53页 |
| 三、开设教育券准备金账户 | 第53页 |
| 四、让更多家长走进学校教育 | 第53页 |
| 五、加强贫困偏远地区的义务教育投入 | 第53-54页 |
| 六、严格把控教育券制度的实施 | 第54页 |
| 七、提升学校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 致谢 | 第59-61页 |
| 附件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