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 Abstract | 第12-15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15-30页 |
| ·研究背景 | 第15-19页 |
| ·世界人口老龄化发展概况 | 第15-17页 |
|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渐严重的现实 | 第17-18页 |
| ·中国经济增长及其结构现状 | 第18-19页 |
| ·研究意义 | 第19-24页 |
| ·理论意义 | 第20页 |
| ·全面、系统地揭示人口老龄化对找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 第20-21页 |
| ·在人口老龄化危机下为经济可持续性增长提供政策建议 | 第21-24页 |
|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 ·文章整体结构 | 第24-25页 |
|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6-29页 |
| ·老年人口、少儿人口与老龄化定义 | 第26-27页 |
| ·老龄化社会的界定标准 | 第27-28页 |
| ·劳动年龄人口 | 第28-29页 |
| ·本文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29-30页 |
| 第2章 人口老龄化文献综述--基于经济增长的视角 | 第30-43页 |
| ·人口老龄化相关概念理论评述 | 第30-35页 |
| ·人口构成 | 第30-31页 |
| ·人口转变 | 第31-33页 |
| ·人口老龄化 | 第33-35页 |
| ·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 第35-38页 |
|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 第38-42页 |
| ·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供给 | 第38-40页 |
| ·人口老龄化与劳动生产率 | 第40-42页 |
| ·小结 | 第42-43页 |
| 第3章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 | 第43-60页 |
|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 第43-51页 |
| ·中国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大且发展速度快 | 第43-45页 |
| ·老龄人口高龄化 | 第45-47页 |
| ·老龄化程度地区差异大 | 第47-48页 |
| ·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 | 第48-49页 |
| ·老龄化整体发展趋势呈现不平衡性 | 第49-51页 |
|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形成原因 | 第51-57页 |
| ·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低人口出生率 | 第51-53页 |
| ·人口预期寿命延长 | 第53-54页 |
| ·不寻常的人口转变导致过早衰老 | 第54-56页 |
| ·老龄人口乘数 | 第56-57页 |
| ·中国老龄化程度发展预测 | 第57-60页 |
| 第4章 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 | 第60-76页 |
| ·储蓄与经济增长 | 第60-62页 |
| ·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的影响 | 第62-65页 |
| ·人口老龄化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 | 第65-76页 |
| ·理论和实证框架 | 第66-69页 |
| ·数据与方法 | 第69-70页 |
|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70-72页 |
| ·储蓄行为和政策建议 | 第72-75页 |
| ·结论 | 第75-76页 |
| 第5章 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 第76-93页 |
| ·中国目前劳动力供给现状 | 第76-84页 |
| ·中国目前的劳动参与率变化趋势 | 第76-80页 |
| ·劳动年龄人口数量 | 第80-81页 |
| ·劳动供给与经济增长 | 第81-84页 |
|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 第84-88页 |
|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 第84-85页 |
|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实证分析 | 第85-88页 |
|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 第88-93页 |
| ·人口老龄化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 第89-91页 |
| ·我国劳动生产率变化趋势预测 | 第91-93页 |
| 第6章 中国干预生育行为政策的分析 | 第93-104页 |
| ·计划生育政策的利与弊 | 第93-99页 |
| ·计划生育政策的产生 | 第93-94页 |
| ·计划生育政策的利弊分析 | 第94-99页 |
| ·政策发展趋势 | 第99-104页 |
|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04-113页 |
| ·科学认识人口老龄化趋势 | 第105-106页 |
| ·充分扩大就业以发掘人口红利资源 | 第106-107页 |
| ·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增强人力资本水平 | 第107-108页 |
| ·开发老龄人口劳动力资源以延长人口红利期 | 第108-109页 |
| ·消除劳动力流动障碍以完善劳动力市场 | 第109-110页 |
| ·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以适应人口变化 | 第110-112页 |
| ·适当调整计划生育政策以应对目前人口形势 | 第112-11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3-122页 |
| 致谢 | 第122-123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3-124页 |
| 附件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