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4页 |
图表目录 | 第14-15页 |
1 绪论 | 第15-23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5-18页 |
·选题背景 | 第15-17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目标与框架结构 | 第18-21页 |
·研究目标 | 第18-19页 |
·框架结构 | 第19-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3-35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23-28页 |
·政府绩效审计的概念 | 第23-24页 |
·政府绩效审计的职能 | 第24-26页 |
·政府绩效审计的规范 | 第26页 |
·政府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 | 第26-28页 |
·政府绩效审计的方法 | 第28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28-33页 |
·政府绩效审计的概念 | 第29页 |
·政府绩效审计的职能 | 第29-30页 |
·政府绩效审计的规范 | 第30-31页 |
·政府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 | 第31-32页 |
·政府绩效审计的方法 | 第32-33页 |
·国内外文献评述 | 第33-35页 |
3 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论基础 | 第35-46页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35-36页 |
·委托代理理论产生的背景 | 第35页 |
·政府治理下的委托代理关系 | 第35-36页 |
·委托代理对政府绩效审计产生发展的影响 | 第36页 |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36-39页 |
·新公共管理运动产生的背景 | 第36-37页 |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主要特征 | 第37-38页 |
·新公共管理对绩效审计发展的影响 | 第38-39页 |
·国家治理理论 | 第39-42页 |
·国家治理理论产生的背景 | 第39-40页 |
·国家治理理论的主要特征 | 第40-41页 |
·国家治理和政府绩效审计的内在联系 | 第41-42页 |
·绩效管理理论 | 第42-46页 |
·绩效管理产生的背景 | 第42-43页 |
·绩效管理对政府绩效发展的影响 | 第43-44页 |
·绩效管理对政府绩效审计的影响 | 第44-46页 |
4 政府绩效审计的历史沿革与动因分析 | 第46-59页 |
·政府绩效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 第46-49页 |
·政府绩效审计的起源与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 | 第46-47页 |
·政府绩效审计体系的创立与发展——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 第47-48页 |
·新公共管理运动下的蓬勃发展——20世纪90年代 | 第48-49页 |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 第49-50页 |
·理论萌芽阶段——1982年至1989年 | 第49页 |
·探索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 | 第49-50页 |
·高度重视阶段——21世纪 | 第50页 |
·政府绩效审计的动因分析 | 第50-59页 |
·政府绩效审计的基本动因——受托责任 | 第51-53页 |
·政府绩效审计的一般动因——公共受托责任 | 第53-56页 |
·政府绩效审计的具体动因——政府绩效责任关系 | 第56-59页 |
5 政府绩效审计理论框架的构建 | 第59-76页 |
·政府绩效审计理论框架的构建原则 | 第59-60页 |
·政府绩效审计环境的研究 | 第60-63页 |
·政府绩效审计环境的构成要素 | 第60-61页 |
·政府绩效审计环境对审计理论和实务的影响 | 第61-63页 |
·政府绩效审计假设的构建 | 第63-65页 |
·政府绩效审计假设的特征 | 第63页 |
·政府绩效审计假设的构建 | 第63-65页 |
·政府绩效审计的目标界定 | 第65-67页 |
·政府绩效审计总目标——3E分析 | 第66页 |
·政府绩效审计具体目标 | 第66-67页 |
·政府绩效审计的功能设定 | 第67-69页 |
·政府绩效审计的固有功能 | 第67-68页 |
·政府绩效审计的衍生功能 | 第68-69页 |
·政府绩效审计要素的设计 | 第69-76页 |
·政府绩效审计的主体 | 第69-71页 |
·政府绩效审计的客体 | 第71-73页 |
·政府绩效审计内容 | 第73-74页 |
·政府绩效审计准则 | 第74页 |
·政府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 | 第74-75页 |
·政府绩效审计的程序与方法 | 第75-76页 |
6 政府绩效审计准则的设计 | 第76-92页 |
·国外绩效审计准则的借鉴分析 | 第76-80页 |
·INTOSAI审计准则 | 第76-78页 |
·美国政府绩效审计准则 | 第78-80页 |
·我国现行国家审计准则体系的情况及其与国外准则体系的比较 | 第80-82页 |
·我国现行的国家审计准则体系 | 第80页 |
·中外政府审计准则的比较 | 第80-82页 |
·我国现行的国家审计准则体系的不足 | 第82页 |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准则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82-84页 |
·政府绩效审计准则的内容设计 | 第84-92页 |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准则 | 第84-86页 |
·审计计划准则 | 第86-87页 |
·审计实施准则 | 第87-88页 |
·政府绩效审计报告准则 | 第88-92页 |
7 政府绩效审计标准的设计 | 第92-109页 |
·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含义与质量特征 | 第92-94页 |
·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含义 | 第92-93页 |
·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质量特征 | 第93-94页 |
·发达国家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评析 | 第94-97页 |
·发达国家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分析 | 第94-96页 |
·发达国家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对我国的启示 | 第96-97页 |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标准的现状及分析 | 第97-99页 |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标准的现状 | 第97-98页 |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98-99页 |
·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类型和选择原则 | 第99-102页 |
·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类型 | 第99-101页 |
·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选择原则 | 第101-102页 |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设计 | 第102-109页 |
·政府总体绩效评价标准的设计 | 第103-104页 |
·政府公共部门绩效评价标准的设计 | 第104-105页 |
·项目绩效评价标准的设计 | 第105-109页 |
8 政府绩效审计程序与方法的研究 | 第109-126页 |
·政府绩效审计的程序 | 第109-117页 |
·选择和确定审计项目 | 第109-111页 |
·审计准备阶段 | 第111-113页 |
·审计实施阶段 | 第113-115页 |
·审计报告阶段 | 第115-116页 |
·审计后续阶段 | 第116-117页 |
·政府绩效审计的方法 | 第117-126页 |
·政府绩效审计方法体系 | 第118-122页 |
·政府绩效审计方法的选择 | 第122-124页 |
·影响政府绩效审计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 | 第124-126页 |
9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现状分析与展望 | 第126-148页 |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现状 | 第127-134页 |
·审计体制滞后 | 第129-131页 |
·法律法规欠缺 | 第131页 |
·评价指标体系模糊 | 第131-133页 |
·技术方法落后 | 第133页 |
·审计信息闭塞 | 第133-134页 |
·政府绩效审计面临的挑战 | 第134-141页 |
·政治环境的挑战 | 第134-136页 |
·经济环境的挑战 | 第136-138页 |
·技术环境的挑战 | 第138-140页 |
·社会环境的挑战 | 第140-141页 |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展望 | 第141-148页 |
·政府绩效审计环境的逐步好转 | 第142-143页 |
·政府绩效审计的自我完善 | 第143-145页 |
·政府绩效审计监督制度的逐步完善 | 第145-146页 |
·政府绩效审计结果的公开及对其价值发掘与应用的重视 | 第146-148页 |
10 研究结论与后续研究建议 | 第148-153页 |
·研究结论 | 第148-150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50-151页 |
·本文的不足 | 第151页 |
·后续研究建议 | 第151-153页 |
附录 | 第153-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159-168页 |
后记 | 第168-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