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官话音系源流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 第一节 云南官话概况 | 第12-15页 |
| ·云南官话总体特点 | 第12-14页 |
| ·云南方言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 第二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9页 |
| ·选题缘由 | 第15-16页 |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9页 |
| 第三节 材料来源及发音人基本情况 | 第19-22页 |
| ·田野调查材料 | 第19-21页 |
| ·书面材料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云南官话的音系特点 | 第22-108页 |
| 第一节 昆明方言的音系特点 | 第22-46页 |
| ·昆明话的声韵调系统 | 第22-24页 |
| ·与中古音比较 | 第24-28页 |
| ·音韵特点 | 第28-34页 |
| ·同音字汇 | 第34-46页 |
| 第二节 宜良方言的音系特点 | 第46-64页 |
| ·宜良方言的声韵调系统 | 第46-48页 |
| ·与中古音比较 | 第48-52页 |
| ·音韵特点 | 第52-57页 |
| ·同音字汇 | 第57-64页 |
| 第三节 腾冲方言的音系特点 | 第64-86页 |
| ·腾冲方言的声韵调系统 | 第64-66页 |
| ·与中古音比较 | 第66-71页 |
| ·音韵特点 | 第71-76页 |
| ·同音字汇 | 第76-86页 |
| 第四节 丽江方言的音系特点 | 第86-89页 |
| ·丽江老派方言的声韵调系统 | 第86-87页 |
| ·丽江新派方言的声韵调系统 | 第87-89页 |
| 第五节 云南官话音系近七十年的发展变化 | 第89-108页 |
| ·昆明方言历时对比 | 第89-94页 |
| ·宜良方言历时对比 | 第94-98页 |
| ·腾冲方言历时比较 | 第98-101页 |
| ·丽江方言历时对比 | 第101-106页 |
| ·小结 | 第106-108页 |
| 第三章 云南官话的源头 | 第108-142页 |
| 第一节 云南官话的发端与形成 | 第108-109页 |
| 第二节 云南官话的方言源头考察 | 第109-120页 |
| ·明代军队移民概况及卫所制度 | 第109-110页 |
| ·明代云南地区的军籍移民情况 | 第110-119页 |
| ·小结 | 第119-120页 |
| 第三节 云南官话的明代源头 | 第120-142页 |
| ·云南官话与《韵略易通》音系对比 | 第120-133页 |
| ·云南官话与《西儒耳目资》音系对比 | 第133-140页 |
| ·小结 | 第140-142页 |
| 第四章 云南官话的流变 | 第142-187页 |
| 第一节 共时比较的方言点概况 | 第142-146页 |
| ·江淮地区的移民和方言概况 | 第142-143页 |
| ·西南官话的形成与移民情况 | 第143-146页 |
| 第二节 声母系统的对比分析 | 第146-150页 |
| ·知庄章的类型 | 第146-147页 |
| ·尖团的分混 | 第147-148页 |
| ·泥来的分混 | 第148页 |
| ·[f]、[X]声母的分混 | 第148页 |
| ·日母的读音 | 第148-149页 |
| ·影疑母开口呼洪音读法 | 第149页 |
| ·小结 | 第149-150页 |
| 第三节 韵母系统的对比分析 | 第150-152页 |
| ·撮口呼的有无 | 第150页 |
| ·鼻音韵尾的分混 | 第150页 |
| ·中古山摄合口一二等的读音 | 第150-151页 |
| ·鼻化韵的有无 | 第151页 |
| ·入声韵尾的读音 | 第151页 |
| ·小结 | 第151-152页 |
| 第四节 单字调格局的对比分析 | 第152-167页 |
| ·各方言点单字调格局对比分析 | 第152-153页 |
| ·西南官话单字调格局对比分析 | 第153-158页 |
| ·云南方言单字调对比分析 | 第158-167页 |
| 第五节 连读变调对比分析 | 第167-185页 |
| ·云南方言连读变调对比 | 第167-181页 |
| ·云南方言连读变调分析与解释 | 第181-184页 |
| ·各方言点连读变调对比 | 第184-185页 |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185-187页 |
| 第五章 云南官话内部差异与语言接触 | 第187-203页 |
| 第一节 云南官话的内部差异 | 第187-191页 |
| ·云南官话的内部差异 | 第187-190页 |
| ·小结 | 第190-191页 |
| 第二节 丽江方言的源流与纳西语的接触问题 | 第191-201页 |
| ·丽江新老汉语方言音系概况 | 第191-193页 |
| ·老派汉语方言的历史来源 | 第193-197页 |
| ·老派汉语方言的历史演变 | 第197-200页 |
| ·小结 | 第200-201页 |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201-203页 |
| 第六章 结语 | 第203-206页 |
| 第一节 源自军籍移民语言的云南官话 | 第203-204页 |
| 第二节 创新与不足 | 第204-206页 |
| ·创新 | 第204-205页 |
| ·不足 | 第205-206页 |
| 参考文献 | 第206-209页 |
| 附录 | 第209-218页 |
| 致谢 | 第218-219页 |
| 个人简历 | 第2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