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走向交往实践的中学政治课主体性教学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6页 |
一、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四、研究重点、难点及特色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交往实践的中学政治课主体性教学概述 | 第16-25页 |
一、相关内涵分析 | 第16-19页 |
(一)交往实践 | 第16-17页 |
(二)主体性教学 | 第17-18页 |
(三)交往实践的中学政治课主体性教学 | 第18-19页 |
二、交往实践的中学政治课教学的特征 | 第19-21页 |
(一)教学中的多维交往关系 | 第19-20页 |
(二)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间性教学 | 第20-21页 |
三、交往实践的中学政治课主体性教学的教育意义 | 第21-25页 |
第三章 中学政治课主体性教学现状分析 | 第25-33页 |
一、中学政治课主体性的现实困境 | 第25-28页 |
(一)教学载体不科学,主体交往形式化 | 第25-27页 |
(二)师生关系不和谐,主体模式混乱 | 第27页 |
(三)人性与生活价值目标的偏离 | 第27-28页 |
二、中学政治课主体性教学现状的原因分析 | 第28-31页 |
三、中学政治课主体性教学的时代新要求 | 第31-33页 |
第四章 中学政治课主体性教学理论依据 | 第33-39页 |
一、马克思的交往实践理论 | 第33-34页 |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与主体观 | 第34-35页 |
三、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 | 第35-37页 |
四、其他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 | 第37-39页 |
第五章 交往实践的中学政治课主体性教学的建构 | 第39-51页 |
一、重塑交往主体的形象,重构多极交往关系 | 第39-44页 |
(一)学生角色 | 第39-40页 |
(二)教师角色 | 第40-42页 |
(三)多极交往关系的重构 | 第42-44页 |
二、交往实践为基础的中学政治课教学载体拓展 | 第44-46页 |
三、求同存异,构建中学政治课堂和谐交往共同体 | 第46-51页 |
(一)师生教与学的生态交往共同体 | 第46-47页 |
(二)建立学生互助生活型共同体 | 第47-51页 |
结语:中学政治课教学在交往实践中彰显主体性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 | 第55-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