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缩略语表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31页 |
·植物抗病机制研究进展 | 第12-19页 |
·植物对病原菌的防御反应概述 | 第12-13页 |
·植物抗病通路的关键基因 | 第13-17页 |
·植物抗病途径中的信号分子 | 第17-19页 |
·植物F-BOX蛋白的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F-BOX蛋白的结构 | 第19-20页 |
·F-BOX蛋白的作用方式 | 第20-22页 |
·F-BOX蛋白在植物中的功能 | 第22-24页 |
·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 第24-28页 |
·蛋白质组学概述 | 第24-25页 |
·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蛋白质组学在植物抗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 第26-28页 |
·拟南芥CPR30基因的研究现状 | 第28-30页 |
·突变体cpr30的表型概述 | 第28-29页 |
·CPR30的基因结构及定位 | 第29页 |
·CPR30的作用机制概述 | 第29-30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0-31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1-43页 |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植物材料 | 第31页 |
·引物 | 第31页 |
·菌株及载体 | 第31页 |
·主要试剂 | 第31-32页 |
·主要培养基与溶液配制 | 第32-34页 |
·主要培养基配制 | 第32-33页 |
·主要溶液配制 | 第33-34页 |
·主要仪器 | 第34页 |
·实验方法 | 第34-43页 |
·拟南芥培养方法 | 第34页 |
·双向电泳 | 第34-35页 |
·质谱鉴定 | 第35-36页 |
·拟南芥RNA提取 | 第36-37页 |
·反转录 | 第37页 |
·Real-time PCR | 第37-38页 |
·Western blot | 第38页 |
·基因扩增 | 第38页 |
·扩增基因片段的电泳检测及回收 | 第38-39页 |
·基因片段与载体连接 | 第39页 |
·将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DH5α | 第39页 |
·质粒提取 | 第39-40页 |
·酵母双杂交载体构建 | 第40页 |
·酵母双杂交 | 第40-41页 |
·酵母菌落的X-gal染色 | 第41页 |
·拟南芥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1页 |
·T-DNA插入突变体的PCR鉴定 | 第41页 |
·双突变体构建 | 第41-42页 |
·台盼蓝染色 | 第42页 |
·接病处理 | 第42-43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3-67页 |
·拟南芥抗病突变体cpr30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43-52页 |
·双向电泳图谱分析 | 第43-46页 |
·蛋白差异点的鉴定 | 第46-48页 |
·差异蛋白质谱的分类及功能分析 | 第48-50页 |
·部分差异蛋白的转录水平分析 | 第50-51页 |
·双向电泳结果的Western blot验证 | 第51-52页 |
·双突变体pad4 cpr30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52-58页 |
·pad4 cpr30双突变体的双向电泳图谱分析 | 第52-54页 |
·pad4 cpr30双突变体中差异蛋白的质谱鉴定 | 第54-57页 |
·pad4 cpr30双突变体中部分差异蛋白的转录水平分析 | 第57-58页 |
·双向电泳结果的Western blot验证 | 第58页 |
·CPR30的互作蛋白研究 | 第58-67页 |
·CPR30互作蛋白筛选 | 第58-60页 |
·双突变体构建 | 第60-63页 |
·双突变体表型观察 | 第63-64页 |
·台盼蓝染色结果及分析 | 第64-65页 |
·sgt1a cpr30和sgt1b cpr30双突变体接病结果及分析 | 第65-67页 |
第四章 讨论与展望 | 第67-74页 |
·拟南芥抗病突变体cpr30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67-71页 |
·cpr30中差异蛋白的功能分类 | 第67-70页 |
·cpr30中的抗病途径相关蛋白 | 第70-71页 |
·未折叠蛋白反应参与了CPR30调控的防御反应 | 第71页 |
·双突变体pad4 cpr30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71-72页 |
·SGT1a,SGT1b参与CPR30介导的抗病途径 | 第72-73页 |
·展望 | 第73-74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4-75页 |
·cpr30突变体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结果 | 第74页 |
·pad4 cpr30双突变体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结果 | 第74页 |
·CPR30互作蛋白的筛选 | 第74页 |
·SGT1a,SGT1b参与CPR30介导的抗病途径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附录 | 第87-90页 |
附表1 突变体鉴定引物 | 第87-88页 |
附表2 Real-time PCR引物 | 第88-89页 |
附表3 酵母双杂交各基因扩增引物 | 第89-90页 |
作者简介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