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3页 |
一、 柳宗元生平与文学创作简述 | 第8-9页 |
二、 柳宗元研究略述 | 第9-13页 |
第一章 柳宗元崇佛的时代背景与佛教信仰 | 第13-22页 |
第一节 佛教繁荣与时代政治 | 第13-16页 |
一、 唐朝佛教的繁荣 | 第13-15页 |
二、 柳宗元时代的社会政治形势 | 第15-16页 |
第二节 柳宗元与佛教僧侣的交游 | 第16-18页 |
第三节 柳宗元的佛教信仰 | 第18-22页 |
第二章 佛教思想对柳宗元文学创作的影响 | 第22-36页 |
第一节 佛教对柳宗元诗歌创作的影响 | 第22-27页 |
一、 柳宗元的诗歌艺术渊源 | 第23-24页 |
二、 “流形及滋世,始悟三空门”:佛教与柳宗元的诗歌 | 第24-27页 |
第二节 佛教“无情有性”与柳宗元游记散文 | 第27-33页 |
一、 佛教的“无情有性”说 | 第28-29页 |
二、 “无情有性”与柳宗元游记散文 | 第29-33页 |
第三节 柳宗元寓言小品文与佛教譬喻故事的相关性 | 第33-36页 |
一、 印度譬喻故事与柳宗元寓言 | 第33-34页 |
二、 柳宗元寓言的贡献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柳宗元“统合儒释”的哲学思想与文学思想 | 第36-46页 |
第一节 柳宗元的哲学思想 | 第36-41页 |
一、 柳宗元的唯物主义与无神论思想 | 第36-37页 |
二、 柳宗元的天台宗思想 | 第37-41页 |
第二节 柳宗元的文学思想 | 第41-46页 |
一、 “文以明道”的文道观 | 第42-43页 |
二、 文学创作要继承也要创新 | 第43-44页 |
三、 虚寂的创作精神状态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