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3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32-46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32-40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32-36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36-40页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40-42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40-42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42页 |
第三节 论文结构与主要创新 | 第42-46页 |
一、 论文结构安排 | 第42-45页 |
二、 主要创新点 | 第45-46页 |
第二章 相关文献述评 | 第46-94页 |
第一节 制度环境与治理模式 | 第47-63页 |
一、 法律视角 | 第47-51页 |
二、 政治因素及政府行为视角 | 第51-55页 |
三、 文化视角 | 第55-58页 |
四、 历史视角 | 第58-59页 |
五、 中国制度环境“型塑”行政型治理 | 第59-63页 |
第二节 行政型治理及其维度 | 第63-82页 |
一、 国有股权结构 | 第65-68页 |
二、 行政任命 | 第68-72页 |
三、 政治联系 | 第72-82页 |
第三节 行政型治理模式与公司绩效 | 第82-90页 |
一、 企业内的非效率 | 第83-85页 |
二、 间接测量的负效应 | 第85-87页 |
三、 地区层面直接测量的负效应 | 第87-90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90-94页 |
第三章 行政型治理的内涵和基本特性分析 | 第94-110页 |
第一节 行政型治理的界定 | 第94-101页 |
一、 中国公司治理转型的内涵 | 第94-95页 |
二、 传统行政型治理界定的局限性 | 第95-98页 |
三、 行政型治理的界定—基于比较优势 | 第98-99页 |
四、 现有界定的改进之处 | 第99-101页 |
第二节 行政型治理的理论基础 | 第101-105页 |
一、 Williamson 的等级制理论 | 第101-103页 |
二、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理论 | 第103-104页 |
三、 法金融学的掠夺之手理论 | 第104-105页 |
第三节 行政型治理的分类与基本特性 | 第105-110页 |
一、 强、弱行政型治理分类 | 第105-107页 |
二、 治理目标政治化 | 第107页 |
三、 治理运行行政化 | 第107-108页 |
四、 行政任免与政治联系过度化 | 第108页 |
五、 民企的政治联系依赖化 | 第108-110页 |
第四章 中国制度环境变迁与行政型治理演进 | 第110-132页 |
第一节 制度环境与行政型治理的作用模型 | 第110-113页 |
一、 基本原理 | 第110页 |
二、 模型构建 | 第110-113页 |
第二节 制度环境变迁与行政型治理演进的分析框架 | 第113-116页 |
一、 基本要求 | 第113-114页 |
二、 具体分析框架 | 第114-116页 |
第三节 制度环境变迁与行政型治理的模式选择 | 第116-129页 |
一、 政府直接管理阶段 | 第116-117页 |
二、 行政化配置阶段 | 第117-122页 |
三、 内部人控制阶段 | 第122-124页 |
四、 准经济型治理阶段 | 第124-129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29-132页 |
第五章 制度环境、强行政型治理与公司绩效 | 第132-171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假设 | 第133-140页 |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33-135页 |
二、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135-140页 |
第二节 强行政型治理指数构建与研究设计 | 第140-149页 |
一、 强行政型治理指数构建与描述 | 第140-146页 |
二、 变量定义与模型设计 | 第146-148页 |
三、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第148-149页 |
第三节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 第149-156页 |
一、 描述性统计 | 第149-150页 |
二、 基于 SAG 强度的分组比较 | 第150-152页 |
三、 多元回归分析 | 第152-155页 |
四、 稳健性检验 | 第155-156页 |
第四节 行政型治理分指数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 | 第156-162页 |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假设 | 第156-157页 |
二、 模型设计 | 第157-158页 |
三、 多元回归分析 | 第158-160页 |
四、 稳健性检验 | 第160-162页 |
第五节 党委书记董事会任职对公司绩效的双重效应研究 | 第162-167页 |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假设 | 第162-163页 |
二、 模型设计 | 第163-164页 |
三、 多元回归分析:监督效应与干预效应 | 第164-165页 |
四、 稳健性检验 | 第165-167页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167-171页 |
一、 基于总指数分析的结论 | 第167-169页 |
二、 基于分指数分析的结论 | 第169页 |
三、 基于党委书记董事会任职研究的结论 | 第169-171页 |
第六章 制度环境、弱行政型治理与公司绩效 | 第171-210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假设 | 第171-175页 |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71-172页 |
二、 制度背景分析 | 第172-173页 |
三、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173-175页 |
第二节 弱行政型治理指数构建与研究设计 | 第175-182页 |
一、 弱行政型治理指数构建与描述 | 第175-179页 |
二、 变量定义与模型设计 | 第179-181页 |
三、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第181-182页 |
第三节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 第182-189页 |
一、 描述性统计 | 第182-184页 |
二、 多元回归分析 | 第184-187页 |
三、 稳健性检验 | 第187-189页 |
第四节 基于分样本的再分析—弱行政型治理与市场绩效 | 第189-202页 |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89-191页 |
二、 双重公司治理者的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191-195页 |
三、 样本选择、研究变量与模型设计 | 第195-197页 |
四、 基于固定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197-200页 |
五、 稳健性检验 | 第200-202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202-210页 |
一、 基于总样本分析的结论 | 第203-204页 |
二、 基于分样本分析的结论 | 第204-207页 |
三、 总体结论 | 第207-210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210-225页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210-218页 |
一、 强弱行政型治理的界定、指数构建及模式提炼 | 第211-212页 |
二、 基于国有企业强行政型治理的研究 | 第212-214页 |
三、 基于民营企业弱行政型治理的研究 | 第214-216页 |
四、 总体研究提炼 | 第216-218页 |
第二节 相关政策建议 | 第218-222页 |
一、 辨证、客观的看待行政型治理 | 第218-220页 |
二、 强化制度环境建设的协同性 | 第220-221页 |
三、 有效防范党委书记董事会任职的干预效应 | 第221-222页 |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后续研究展望 | 第222-225页 |
一、 研究局限 | 第222-223页 |
二、 后续研究展望 | 第223-2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25-267页 |
致谢 | 第267-27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76-2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