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盐在包气带与饱水带中迁移转化规律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致谢 | 第9-12页 |
| 插图清单 | 第12-13页 |
| 插表清单 | 第13-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0页 |
| ·地下水中硝酸盐的来源 | 第14-15页 |
| ·肥料的使用 | 第14页 |
| ·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 第14-15页 |
| ·污水的回灌 | 第15页 |
| ·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的淋滤下渗 | 第15页 |
| ·大气沉降 | 第15页 |
| ·硝酸盐的危害 | 第15-17页 |
| ·硝酸盐对人体的危害 | 第15-16页 |
| ·对动植物的危害 | 第16页 |
| ·造成经济损失 | 第16-17页 |
| ·自然界中氮元素的循环 | 第17-20页 |
| ·氮素循环的基本过程 | 第17页 |
| ·生物固氮 | 第17-18页 |
| ·氨的同化 | 第18页 |
| ·氨化作用 | 第18页 |
| ·硝化作用 | 第18-19页 |
| ·反硝化作用 | 第19-20页 |
| ·地下水硝酸盐的处理技术 | 第20-29页 |
| ·物理化学法 | 第20-23页 |
| ·化学法 | 第23-26页 |
| ·生物法 | 第26-29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9-30页 |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30-35页 |
| ·实验装置 | 第30-31页 |
| ·实验材料 | 第31-33页 |
| ·实验用水 | 第31页 |
| ·实验用泥 | 第31-32页 |
| ·实验用砂 | 第32页 |
| ·实验器材 | 第32页 |
| ·实验药品 | 第32-33页 |
| ·分析方法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砂柱中连续进水条件下硝态氮转化规律 | 第35-40页 |
| ·反硝化菌的采集 | 第35-36页 |
| ·实验步骤 | 第36页 |
| ·砂柱水位的设置 | 第36页 |
| ·砂柱中细菌的注入 | 第36页 |
| ·实验进水的配置 | 第36页 |
| ·实验进水 | 第36页 |
| ·反硝化菌在砂柱中的培养 | 第36-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不同碳源对砂柱反硝化的影响 | 第40-49页 |
| ·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 ·包气带与饱水带高度的设置 | 第40页 |
| ·硝酸盐废水的配制 | 第40-41页 |
| ·实验运行 | 第41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1-47页 |
| ·乙醇对砂柱反硝化的影响 | 第41-43页 |
| ·葡萄糖对砂柱反硝化的影响 | 第43-45页 |
| ·乙酸钠对砂柱反硝化的影响 | 第45-46页 |
| ·不同碳源下砂柱脱氮的比较 | 第46-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 第五章 不同因素对砂柱反硝化的影响 | 第49-62页 |
| ·实验步骤 | 第49-50页 |
| ·实验配水 | 第49页 |
| ·砂柱的设置 | 第49页 |
| ·实验进水 | 第49-50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0-60页 |
| ·包气带与饱水带高度比对砂柱反硝化的影响 | 第50-52页 |
| ·不同碳氮比对砂柱反硝化的影响 | 第52-54页 |
| ·不同初始 pH 对砂柱反硝化的影响 | 第54-57页 |
| ·不同进水浓度对砂柱反硝化的影响 | 第57-59页 |
| ·不同进水速度对砂柱反硝化的影响 | 第59-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 ·结论 | 第62-63页 |
| ·展望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