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致谢 | 第9-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4页 |
| ·问题概述 | 第15页 |
| ·微生物燃料电池简介 | 第15-16页 |
| ·MFC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 ·MFC 底物 | 第16-18页 |
| ·MFC 阴阳极材料 | 第18页 |
| ·微生物 | 第18-19页 |
| ·MFC 的构造 | 第19-20页 |
| ·MFC 的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 ·MFC 处理含 Cr(VI)废水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 ·Cr(VI)的来源及危害 | 第21页 |
| ·处理含 Cr(VI)废水的研究概况 | 第21-22页 |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 第22页 |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 第24-30页 |
| ·实验装置 | 第24-25页 |
| ·实验材料 | 第25-27页 |
| ·药品和试剂的配制 | 第25-26页 |
| ·多孔介质 | 第26页 |
| ·质子交换介质 | 第26页 |
| ·接种污泥 | 第26页 |
| ·电极材料 | 第26-27页 |
| ·实验器材 | 第27页 |
| ·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 ·主要检测方法 | 第27页 |
| ·SEM(扫描电子显微镜)样品预处理方法 | 第27-28页 |
| ·电池性能评价指标 | 第28-30页 |
| ·电压 | 第28页 |
| ·MFC 内阻 | 第28页 |
| ·极化曲线 | 第28页 |
| ·功率密度曲线 | 第28页 |
| ·库仑效率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六价铬废水研究 | 第30-52页 |
| ·引言 | 第3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0-50页 |
| ·双室 MFC 的启动 | 第30页 |
| ·双室 MFC 开路与闭路的比较 | 第30-32页 |
| ·双室 MFC 降解不同浓度 COD 的比较 | 第32-35页 |
| ·不同 pH 对双室 MFC 降解 Cr(VI)和产电的影响 | 第35-38页 |
| ·不同外电阻对双室 MFC 降解 Cr(VI)和产电的影响 | 第38-41页 |
| ·不同温度对双室 MFC 降解 Cr(VI)和产电的影响 | 第41-44页 |
| ·不同进水 Cr(VI)浓度对双室 MFC 降解 Cr(VI)和产电的影响 | 第44-47页 |
| ·双室 MFC 处理模拟 Cr(VI)废水 | 第47-50页 |
| ·双室 MFC 的 SEM 分析 | 第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 第四章 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同步处理六价铬和苯酚废水研究 | 第52-64页 |
| ·引言 | 第5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2-63页 |
| ·双室 MFC 的启动 | 第52页 |
| ·双室 MFC 开路与闭路的比较 | 第52-54页 |
| ·双室 MFC 以苯酚和乙酸钠为电子供体的比较 | 第54-57页 |
| ·不同苯酚浓度对双室 MFC 降解 Cr(VI)和产电的影响 | 第57-60页 |
| ·混合碳源的双室 MFC 降解 Cr(VI)和产电的影响 | 第60-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 ·结论 | 第64页 |
| ·创新点 | 第64-65页 |
| ·展望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