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7页 |
导言 | 第17-61页 |
一、对本文题目所涉概念的必要规定 | 第17-29页 |
(一) 南诏、蒙舍诏、云南和大蒙国 | 第17-19页 |
(二) "南诏德化碑"和《南诏德化碑》 | 第19-20页 |
(三) 意识形态 | 第20-26页 |
(四) 《南诏德化碑》意识形态 | 第26-29页 |
二、本文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方法 | 第29-45页 |
(一) 为什么要选择南诏作为研究对象 | 第29页 |
(二) 为什么要选择意识形态作为研究对象 | 第29-30页 |
(三) 为什么要选择《南诏德化碑》意识形态作为研究对象 | 第30-40页 |
1、"德化碑"竖立的原因令人困惑 | 第30-32页 |
2、南诏对唐在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态度差异令人困惑 | 第32-36页 |
3、蒙氏与白蛮的关系有让人困惑之处 | 第36-38页 |
4、乌蛮与哀牢在8世纪中期蒙舍社会的生存状态有让人困惑之处 | 第38-40页 |
(四) 本文的研究方法:历史民族学 | 第40-45页 |
1、历史学、民族学和历史民族学 | 第40-43页 |
2、为什么要选择历史民族学的视角和研究方法 | 第43-45页 |
三、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45页 |
(一) 以对历史符号/南诏/的意义的深描展现阶段历史背景 | 第45页 |
(二) 南诏社会不良整合分析框架的提出 | 第45页 |
四、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45-46页 |
五、《南诏德化碑》意识形态研究暨《南诏德化碑》研究文献综述(1980-2011) | 第46-61页 |
(一) 《南诏德化碑》意识形态研究文献综述 | 第46页 |
(二)《南诏德化碑》研究文献综述 | 第46-61页 |
1、狭义和广义《德化碑》研究文献的提出 | 第46-47页 |
2、狭义《德化碑》研究文献综述 | 第47-51页 |
(1) 关于《德化碑》能指层面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47页 |
(2) 关于《德化碑》所指层面/意义层面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47-51页 |
3、广义《德化碑》研究文献综述 | 第51-59页 |
(1) 南诏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及条件 | 第51-55页 |
(2) 天宝战争起因 | 第55-58页 |
(3) "德化碑"竖立之前南诏文化与汉文化关系 | 第58-59页 |
4 、《德化碑》的研究现状 | 第59-61页 |
第一章 大蒙国建立初期之蒙舍社会及其不良整合 | 第61-138页 |
第一节 /南诏/意义之自本永昌沙壶 | 第61-81页 |
一、对通过/南诏/意义深描展现阶段历史整体面貌可能性的探讨 | 第61-64页 |
(一) 历史符号定义的提出 | 第61页 |
(二) /南诏/作为历史符号的确认 | 第61-62页 |
(三) 以对/南诏/意义的深描展现相关阶段及整体历史面貌的可能性 | 第62-64页 |
二、/诏/语义的引申变化与/南诏/的原子意义 | 第64-66页 |
(一) /诏/的原子意义和引申义 | 第64-65页 |
(二) /南诏/的原子意义 | 第65-66页 |
三、/永昌沙壶/意义析解 | 第66-81页 |
(一) /永昌/的历史意义及其变迁 | 第66-70页 |
(二) /沙壶/的汉文化色彩 | 第70页 |
(三) "哀牢文化"的要质及多元构成 | 第70-79页 |
1、"哀牢文化"的要质 | 第71页 |
2、"哀牢文化"的多元构成 | 第71-79页 |
(四) /永昌沙壶/与/南诏/的多重意义之本真哀牢文化的传承者、汉文化及区域多元文化的悦纳者 | 第79-81页 |
第二节 /南诏/意义之乌蛮别种 | 第81-103页 |
一、对/乌蛮/意义的界定 | 第81-89页 |
(一) 关于/乌蛮/意义存在的分歧 | 第81-82页 |
(二) 《云南志》中/乌蛮/的使用及其影响 | 第82-86页 |
1、《云南志》中/乌蛮/的用法 | 第82-83页 |
2、《云南志》中/乌蛮/使用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 | 第83-84页 |
3、《云南志》中/乌蛮/的使用对/乌蛮别种/意义的影响及相关质疑 | 第84-86页 |
(三) 对/乌蛮/意义的界定 | 第86-89页 |
1、方国瑜先生对/乌蛮/意义的经典解说 | 第86-87页 |
2、本文对/乌蛮/意义的界定 | 第87-89页 |
二、/乌蛮别种/意义析解 | 第89-103页 |
(一) /乌蛮别种/有效意义的提出 | 第89-90页 |
(二) /乌蛮别种/意义之乌蛮文化的接纳者 | 第90-94页 |
1、南诏与乌蛮相似的风俗-文化表象 | 第90-93页 |
2、南诏与乌蛮相似的风俗-文化表象的成因 | 第93-94页 |
(三) /乌蛮别种/意义之乌蛮主流风俗-文化表象的相异者 | 第94-97页 |
1、南诏与乌蛮典型社会风俗的差异 | 第94-95页 |
2、南诏与乌蛮基本生计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 第95-97页 |
(四) /乌蛮别种/意义之乌蛮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的相异者 | 第97-101页 |
1、南诏对白蛮文化或汉文化的态度 | 第97-99页 |
2、北部和东部乌蛮对汉文化或白蛮文化的态度 | 第99页 |
3、西洱河地区乌蛮对白蛮文化或汉文化的态度 | 第99-101页 |
(五) /乌蛮别种/意义之乌蛮文化传统的相异者 | 第101-103页 |
第三节 大蒙国建立初期蒙舍社会之不良整合 | 第103-138页 |
一、本文所使用的南诏社会持久不良整合分析框架的提出 | 第103-110页 |
(一) 社会"持久的不良整合"的界定 | 第103页 |
(二) 帕森斯的社会基本功能需求满足理论和可预测阶段理论 | 第103-106页 |
(三) 社会结构与韦伯的社会结构分层理论 | 第106-108页 |
(四) 本文所使用的南诏社会持久不良整合的分析框架 | 第108-110页 |
二、蒙氏避祸前夕巍山社会结构分层和功能需求满足 | 第110-118页 |
(一) 蒙氏避祸前夕巍山社会的主要构成群体及其特征 | 第110-112页 |
(二) 蒙氏避祸前夕巍山社会的结构分层 | 第112-116页 |
1、政治权力分层 | 第112-113页 |
2、经济分层 | 第113-114页 |
3、社会威望分层 | 第114-116页 |
(三) 蒙氏避祸前巍山社会结构和功能需求满足的特点 | 第116-118页 |
三、大蒙国建立前夕巍山社会结构分层、功能需求满足及不良整合 | 第118-119页 |
四、蒙白结盟前夕蒙舍社会结构分层、功能需求满足及不良整合 | 第119-136页 |
(一) 大蒙国的建立与其时的蒙舍社会结构分层 | 第119-120页 |
(二) 大蒙国的建立与其时的蒙舍社会功能需求满足及不良整合 | 第120-122页 |
(三) 蒙白结盟前夕蒙舍社会的结构分层 | 第122-132页 |
1、经济分层 | 第122-127页 |
2、社会威望分层 | 第127-132页 |
3、政治权力分层 | 第132页 |
(四) 蒙白结盟前夕蒙舍社会的功能需求满足及不良整合 | 第132-136页 |
五、大蒙国建立初期蒙舍社会的结构分层和不良整合状况小结 | 第136-138页 |
第二章 大蒙国崛起时期之蒙舍社会及其不良整合 | 第138-208页 |
第一节 /南诏/意义之"蒙白同盟"盟主 | 第138-155页 |
一、7世纪洱海地区白蛮的形成 | 第138-143页 |
(一) /白蛮/原子意义的界定 | 第138页 |
(二) 唐之前历代华夏政权及汉民在洱海地区的存在和经营 | 第138-140页 |
(三) 僰人的迁徙与洱海地区白蛮的形成 | 第140-143页 |
二、对‘张蒙禅让说"的质疑 | 第143-146页 |
(一) 诸文献关于"张蒙禅让"事件意义表达的冲突 | 第143-144页 |
(二) 对"张蒙禅让说"形成原因的推想和质疑 | 第144-146页 |
三、/蒙白结盟盟主/意义析解 | 第146-155页 |
(一) 结盟前白蛮与蒙舍诏的生存境况 | 第146-149页 |
(二) 对蒙白结盟相关问题的求证 | 第149-151页 |
1、对蒙白结盟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求证 | 第149-150页 |
2、对蒙白结盟南诏方参与者和结盟时间的求证 | 第150-151页 |
(三) /蒙白同盟盟主/意义之白蛮平等亲密的同盟者和领导者 | 第151-152页 |
(四) /蒙白同盟盟主/意义之白蛮根本利益的集成者、实现者和捍卫者 | 第152-155页 |
第二节 /南诏/意义之云南王(洱海统一战争结束) | 第155-175页 |
一、对/云南王/之畴庸意义的反思 | 第155-156页 |
二、洱海统一战争的爆发与蒙舍诏 | 第156-166页 |
(一) 吐蕃的崛起 | 第156页 |
(二) 唐与吐蕃洱海争霸的低迷境况 | 第156-160页 |
(三) 8世纪中前期蒙舍诏与唐廷的联合 | 第160-162页 |
(四) 蒙舍诏与唐联合的基础 | 第162-166页 |
1、情感基础 | 第162-163页 |
2、文化和心理基础 | 第163-164页 |
3、经济和社会基础 | 第164-166页 |
三、/云南王/意义析解(洱海统一战争结束) | 第166-175页 |
(一) 唐廷在洱海统一战争中的利益和战略 | 第166页 |
(二) 洱海统一战争的进程 | 第166-168页 |
(三) /云南王/意义之崛起者、效命者和臣服者 | 第168-170页 |
(四) /云南王/意义之猜忌者和防范者 | 第170-172页 |
(五) /云南王/意义之反叛者和杀戮者 | 第172-175页 |
第三节 大蒙国崛起时期蒙舍社会之不良整合 | 第175-208页 |
一、洱海统一战争前夕蒙舍社会结构分层、功能需求满足及不良整合 | 第175-193页 |
(一) 蒙白结盟的历史意义 | 第175页 |
(二) 蒙白结盟对蒙舍社会结构分层的影响 | 第175-181页 |
1、政治权力分层 | 第175-177页 |
2、社会威望分层 | 第177-180页 |
3、经济分层 | 第180-181页 |
(三) 蒙白结盟与其时的蒙舍社会功能需求满足及不良整合 | 第181-184页 |
(四) 洱海统一战争前夕蒙舍社会的结构分层 | 第184-189页 |
1、经济分层 | 第184-186页 |
2、社会威望分层 | 第186-188页 |
3、政治权力分层 | 第188-189页 |
(五) 洱海统一战争前夕蒙舍社会功能需求满足及不良整合 | 第189-193页 |
二、取胜洱海统一战争与蒙舍社会结构分层、功能需求满足及不良整合 | 第193-206页 |
(一) 取胜洱海统一战争对蒙舍社会结构分层的影响 | 第193-202页 |
1、政治权力分层 | 第193-196页 |
2、社会威望分层 | 第196-201页 |
3、经济分层 | 第201-202页 |
(二) 取胜洱海统一战争与其时蒙舍社会功能需求满足及不良整合 | 第202-206页 |
三、大蒙国崛起时期蒙舍社会的结构分层和不良整合状况小结 | 第206-208页 |
第三章 "南诏德化碑"竖立前夕之蒙舍社会及其不良整合 | 第208-255页 |
第一节 /南诏/意义之云南王("南诏德化碑"竖立前夕) | 第208-232页 |
一、/云南王/之于大蒙国疆域中白蛮的意义析解 | 第208-211页 |
(一) 南诏疆域内白蛮的分布 | 第208-209页 |
(二) /云南王/意义之有功德、福祉和绝对政治权威的圣主、国君 | 第209-210页 |
(三) /云南王/意义之征服者、劫掠者和恃武的统治者 | 第210-211页 |
二、/云南王/之于大蒙国疆域中哀牢诸种的意义析解 | 第211-218页 |
(一) /云南王/意义之有功德、福祉和绝对政治权威的圣主、国君 | 第211页 |
(二) /云南王/意义之温和有德的统治者和羁縻领袖 | 第211-218页 |
1、南诏永昌、丽水、银生三节度所辖城镇及哀牢诸种 | 第212-214页 |
2、南诏对哀牢诸种治策之武力征服及抚慰教化 | 第214-215页 |
3、南诏对哀牢诸种治策之羁縻统治 | 第215-218页 |
三、/云南王/之于大蒙国疆域中乌蛮的意义析解 | 第218-230页 |
(一) /云南王/意义之掠夺者、占领者和背叛者 | 第218-219页 |
(二) /云南王/意义之武力征服者和劫掠者者 | 第219-230页 |
1、北部乌蛮诸部及南诏在北部乌蛮地区的设治 | 第219-222页 |
2、东部乌蛮诸部及南诏在东部乌蛮地区的设治 | 第222-224页 |
3、交通线与南诏在北部和东部乌蛮地区的治策 | 第224-230页 |
四、《德化碑》意识形态所根植的基本历史语境(小结) | 第230-232页 |
第二节 "南诏德化碑"竖立前夕蒙舍社会结构分层、功能需求满足及不良整合 | 第232-255页 |
一、"南诏德化碑"竖立前夕蒙舍社会的结构分层 | 第232-250页 |
(一) 政治权力分层 | 第232-239页 |
(二) 社会威望分层 | 第239-246页 |
(三) 经济分层 | 第246-250页 |
二、"南诏德化碑"竖立前夕蒙舍社会功能需求满足及不良整合 | 第250-255页 |
结语—《南诏德化碑》意识形态产生的根源、内涵、功能、意义及其它 | 第255-266页 |
一、蒙舍社会持久不良整合的内涵 | 第255-258页 |
二、《南诏德化碑》意识形态的内涵 | 第258-264页 |
三、《南诏德化碑》意识形态的功能、意义及其它 | 第264-266页 |
[附录一] "南诏德化碑"竖立之前各个历史时期蒙舍/巍山社会结构分层状况表 | 第266-268页 |
[附录二] 《南诏德化碑》意识形态研究相关大事年表(隋、唐部分) | 第268-272页 |
参考文献 | 第272-281页 |
后记 | 第281-2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