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融资联保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导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中小企业融资联保模式的理论分析 | 第11-18页 |
第一节 中小企业融资的理论 | 第11-13页 |
一、 中小企业的概念 | 第11页 |
二、 中小企业融资的理论 | 第11-12页 |
三、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理论分析 | 第12-13页 |
第二节 联保模式的理论 | 第13-16页 |
一、 联保模式的含义及起源 | 第13-15页 |
二、 联保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第三节 联保模式的风险防范机制 | 第16-18页 |
一、 自动筛选机制 | 第16页 |
二、 双向监督机制 | 第16页 |
三、 共同偿还机制 | 第16页 |
四、 三方共赢机制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联保模式融资的法律制度 | 第18-23页 |
第一节 联保模式融资的相关法律规定 | 第18-19页 |
一、 相关法律法规 | 第18页 |
二、 相关政策性文件 | 第18-19页 |
第二节 联保模式融资的法律特征分析 | 第19-21页 |
一、 从整体看,联保贷款是纯信用贷款 | 第19页 |
二、 从个体看,联保贷款是连环性质的保证贷款 | 第19-21页 |
第三节 联保模式融资中各方的关系 | 第21-23页 |
一、 银行与联保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 | 第21-22页 |
二、 银行与联保小组的关系 | 第22页 |
三、 联保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 | 第22页 |
四、 联保小组与联保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我国中小企业联保贷款的现状 | 第23-28页 |
第一节 我国中小企业联保贷款发展的环境 | 第23-24页 |
一、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向市场化转变 | 第23页 |
二、 民间中介机构的发展 | 第23-24页 |
第二节 联保贷款所面临的主要风险 | 第24-25页 |
一、 道德风险 | 第24页 |
二、 系统性风险 | 第24页 |
三、 关联企业风险 | 第24-25页 |
第三节 我国联保融资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 第25-28页 |
一、 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不重视 | 第25页 |
二、 我国中小企业维护企业信用的观念淡薄 | 第25-26页 |
三、 组建联保小组的困难与混乱 | 第26页 |
四、 地方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不够 | 第26-28页 |
第四章 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及借鉴 | 第28-36页 |
第一节 意大利模式 | 第28-29页 |
一、 联合贷款担保模式(CGCs) | 第28页 |
二、 对我国的借鉴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孟加拉模式 | 第29-31页 |
一、 格莱珉银行联保小组模式 | 第29页 |
二、 对我国的借鉴 | 第29-31页 |
第三节 我国钢贸企业联保案例 | 第31-36页 |
一、 具体运作模式 | 第31-32页 |
二、 业务流程及业务拓展方式 | 第32-34页 |
三、 该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 第34-36页 |
第五章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联保制度的完善 | 第36-42页 |
第一节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联保模式的有益探索 | 第36-38页 |
一、 商会联保模式 | 第36页 |
二、 网络联保模式 | 第36-37页 |
三、 产业集群联保模式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对我国融资联保模式的建议 | 第38-42页 |
一、 完善与融资联保模式相关的法律法规 | 第38页 |
二、 建立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系统 | 第38页 |
三、 联保小组制度优化 | 第38-39页 |
四、 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 第39-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7页 |
后记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