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导论 | 第10-22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一) 学校效能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热点 | 第10页 |
(二) 学校文化成为学校效能提升的突破口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一) 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二) 研究述评 | 第18-19页 |
四、概念阐释 | 第19-22页 |
(一) 学校效能 | 第19-20页 |
(二) 学校文化 | 第20-22页 |
第一章 研究设计与过程 | 第22-27页 |
一、研究设计 | 第22-25页 |
(一) 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22页 |
(二)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2-23页 |
(三) 研究对象的确定 | 第23-25页 |
二、研究过程 | 第25-27页 |
(一) 资料的收集 | 第25-26页 |
(二) 资料的分析与成文 | 第26-27页 |
第二章 H小学以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效能提升的探索 | 第27-56页 |
一、以学校精神文化为学校改进提供指导 | 第27-33页 |
(一) H小学的办学理念 | 第27-31页 |
(二) 校训立校:为幸福奠定基础,为人生积蓄力量 | 第31-33页 |
(三) 校风强校:携手同行,幸福成长 | 第33页 |
二、以学校制度文化为学校改进奠定基础 | 第33-40页 |
(一) 校长的有效领导 | 第34-35页 |
(二) 教师队伍的建设 | 第35-37页 |
(三) 学校的组织沟通机制 | 第37-39页 |
(四) 凝练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铸造学校教育品牌 | 第39页 |
(五) 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关系的协调 | 第39-40页 |
三、以学校行为文化为学校改进的载体 | 第40-54页 |
(一) 教学工作的开展 | 第40-46页 |
(二) 学生参与的主题实践活动 | 第46-48页 |
(三) 学校教育科研的开展 | 第48-54页 |
四、以学校物质文化为学校改进提供保障 | 第54-56页 |
(一) 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硬件建设,奠定学校特色的基础 | 第54页 |
(二) 配置生命安全设施,构建生命安全保障措施 | 第54-56页 |
第三章 以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效能提升的内在机制分析 | 第56-64页 |
一、学校的内部能量建构 | 第56-61页 |
(一) 学校共享愿景的建构 | 第56页 |
(二) 学校领导力的建构 | 第56-57页 |
(三) 教师专业发展的建构 | 第57-58页 |
(四) 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 第58页 |
(五) 学校组织沟通的整合 | 第58-59页 |
(六) 课程一致性与校本课程 | 第59页 |
(七) 学校物质环境建设 | 第59-60页 |
(八) 学校特色的建设 | 第60-61页 |
二、学校的外部支援 | 第61-64页 |
(一) 教育科研单位的指导 | 第61页 |
(二) 与大学的伙伴合作 | 第61-62页 |
(三) 与家庭、社区的伙伴合作 | 第62-64页 |
第四章 以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效能提升的问题与对策 | 第64-68页 |
一、以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效能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64-65页 |
(一) 学校教育的急功近利性 | 第64页 |
(二) 部分教师的观念有待提高 | 第64页 |
(三) 部分家长的参与性较差影响效果 | 第64页 |
(四) 学校的考评机制有待完善 | 第64-65页 |
(五) 学校文化建设负面因素的影响 | 第65页 |
二、相关的对策研究 | 第65-68页 |
(一) 引导正确的学校价值观建设 | 第65页 |
(二) 构建紧密的组织文化,加强校长的有效领导 | 第65-66页 |
(三) 健全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机制 | 第66页 |
(四) 建立健全合理的评价机制 | 第66页 |
(五) 加强与教育研究机构、大学的合作,建设学习型学校 | 第66-68页 |
结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附录 | 第75-78页 |
后记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