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制度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序言 | 第10-11页 |
一、自认制度概述 | 第11-17页 |
(一)自认的概念和性质 | 第11-13页 |
1. 自认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 第11-12页 |
2. 自认的性质 | 第12-13页 |
(二)自认的法理基础 | 第13-15页 |
1. 当事人主义 | 第13-14页 |
2. 辩论主义原则与处分原则 | 第14页 |
3. 诚实信用原则 | 第14-15页 |
(三)自认的类型 | 第15-16页 |
1. 诉讼上的自认与诉讼外的自认 | 第15页 |
2. 明示自认与拟制自认 | 第15页 |
3. 完全自认与限制自认 | 第15页 |
4. 当事人自认与代理人自认 | 第15-16页 |
(四)自认的效力 | 第16-17页 |
1. 对自认人的效力 | 第16页 |
2. 对对方当事人的效力 | 第16页 |
3. 对法院的效力 | 第16-17页 |
4. 自认效力的例外 | 第17页 |
二、外国法中自认制度的比较考察 | 第17-20页 |
(一)英国法关于自认制度的规定 | 第18-19页 |
(二)日本法关于自认制度的规定 | 第19页 |
(三)我国台湾地区关于自认制度的规定 | 第19-20页 |
三、我国自认制度的现状分析 | 第20-22页 |
(一)我国自认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20-21页 |
(二)我国自认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1. 立法混乱,效力层级低 | 第21页 |
2. 自认构成要件规定缺失 | 第21-22页 |
3. 自认效力规定不完善 | 第22页 |
四、我国自认制度的完善构思 | 第22-26页 |
(一)自认在立法上的完善 | 第22-24页 |
1. 提高自认的立法层次 | 第22-23页 |
2. 明确自认的构成要件和法律效力 | 第23页 |
3. 完善自认的类型 | 第23页 |
4. 明确自认撤回的限制 | 第23-24页 |
(二)自认的相关制度完善 | 第24-26页 |
1. 诉讼模式转型 | 第24-25页 |
2. 完善辩论原则 | 第25页 |
3. 完善审前程序 | 第25-26页 |
结语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29页 |
致谢 | 第29-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