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缩略符号 | 第14-15页 |
前言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39页 |
第一节 瘤胃甲烷菌概述 | 第17-19页 |
第二节 瘤胃甲烷菌的营养类型 | 第19-27页 |
1 甲烷八叠球菌 | 第19-20页 |
2 甲烷球形菌 | 第20页 |
3 甲烷微球菌 | 第20-22页 |
4 瘤胃古菌C簇 | 第22-25页 |
5 瘤胃中的甲基化合物来源 | 第25-27页 |
第三节 瘤胃甲烷菌体外分离培养 | 第27-32页 |
1 氢分压对甲烷菌分离培养的影响 | 第27-28页 |
2 甲烷菌分离过程中抗生素的使用 | 第28-30页 |
3 甲烷菌抑制剂 | 第30-32页 |
第四节 瘤胃内产氢纤维降解菌与用氢甲烷菌的互养 | 第32-37页 |
1 厌氧真菌与甲烷菌 | 第33-34页 |
2 产氢纤维降解细菌与甲烷菌 | 第34-36页 |
3 瘤胃原虫与甲烷菌 | 第36-37页 |
全文研究思路 | 第37-39页 |
第二章 RCC菌株LGM在厌氧真菌培养液中的丰度及其在山羊瘤胃不同部位的分布 | 第39-49页 |
摘要 | 第39页 |
引言 | 第39-40页 |
第一节 不同传代频率对厌氧真菌培养液中菌株LGM富集的影响 | 第40-4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0-4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4页 |
第二节 LGM在山羊瘤胃内不同部位的分布 | 第44-4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4-4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页 |
讨论 | 第45-47页 |
Abstract | 第47-49页 |
第三章 厌氧真菌和甲烷菌共培养物的分离 | 第49-69页 |
摘要 | 第49页 |
引言 | 第49-51页 |
第一节 短期传代富集培养对分离厌氧真菌和LGM共培养物的影响 | 第51-6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1-5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6-61页 |
第二节 长期传代富集培养对分离厌氧真菌和LGM共培养物的影响 | 第61-6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1-6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2-65页 |
讨论 | 第65-68页 |
Abstract | 第68-69页 |
第四章 共培养方法研究瘤胃RCC菌株MGC氢营养特性 | 第69-113页 |
摘要 | 第69页 |
引言 | 第69-71页 |
第一节 共培养模型的建立 | 第71-7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71-7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4-78页 |
第二节 MGC底物利用特性研究 | 第78-8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78-7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9-82页 |
第三节 甲烷短杆菌与菌株MGC氢气竞争研究 | 第82-8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82-8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3-87页 |
第四节 pH骤降对甲烷短杆菌与菌株MGC氢气竞争的影响 | 第87-9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87-8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8-91页 |
第五节 降低氢气释放速度对MGC和甲烷短杆菌氢气竞争的影响 | 第91-9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91-9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3-95页 |
第六节 连续传代对甲烷短杆菌与菌株MGC氢竞争的影响 | 第95-9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95-9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6-98页 |
第七节 菌株MGC在瘤胃复杂的细菌和甲烷菌环境中的氢气竞争能力研究 | 第98-10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98-10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0-103页 |
第八节 菌株MGC从果胶降解产物中获取甲醇生长 | 第103-10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03-10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4-106页 |
讨论 | 第106-111页 |
Abstract | 第111-113页 |
第五章 RCC富集培养条件研究 | 第113-129页 |
摘要 | 第113页 |
引言 | 第113-114页 |
第一节 不同甲基化合物对RCC富集的作用 | 第114-11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14-11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5-119页 |
第二节 富集培养液中利用甲基化合物甲烷菌的分离 | 第119-12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19-12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22-126页 |
讨论 | 第126-128页 |
Abstract | 第128-129页 |
第六章 不同精粗比日粮对山羊瘤胃内RCC丰度的影响 | 第129-139页 |
摘要 | 第129页 |
引言 | 第129-13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31-13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32-136页 |
3 讨论 | 第136-138页 |
Abstract | 第138-139页 |
全文结论及创新点 | 第139-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51页 |
致谢 | 第151-153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