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25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8-21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1-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第23-24页 |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 第24-25页 |
2 概念辨析与基础理论 | 第25-33页 |
·基本概念辨析 | 第25-27页 |
·省级地方政府 | 第25-26页 |
·政府绩效评估 | 第26-27页 |
·政府绩效评估主体 | 第27页 |
·绩效评估主体的权重 | 第27页 |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7-33页 |
·利益相关者的定义 | 第28-29页 |
·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 第29-32页 |
·利益相关者在政府绩效评估中的重要作用 | 第32-33页 |
3 贵州省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的现状 | 第33-46页 |
·主体运行的背景 | 第33-36页 |
·贵州省绩效评估的简介 | 第33-34页 |
·贵州省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 第34-36页 |
·多元主体的构成 | 第36-38页 |
·内部评估主体 | 第37页 |
·外部评估主体 | 第37-38页 |
·主体的权重配比 | 第38-40页 |
·结果权重 | 第39页 |
·参与权重 | 第39-40页 |
·主体的评估对象 | 第40-42页 |
·党委部门类 | 第40页 |
·经济管理类 | 第40页 |
·财税金融类 | 第40页 |
·政法部门类 | 第40-41页 |
·社会管理类 | 第41页 |
·群团参公事业类 | 第41页 |
·综合服务协调类 | 第41页 |
·委托省科技厅管理类 | 第41页 |
·委托省委统战部管理类 | 第41-42页 |
·委托省政府办公厅管理类 | 第42页 |
·主体的参与方式 | 第42-46页 |
·为被评估部门的绩效打分 | 第42页 |
·参与服务对象满意度调查 | 第42-45页 |
·提供技术支持及智力支持 | 第45-46页 |
4 贵州省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的问题及其成因 | 第46-64页 |
·绩效评估主体存在的问题 | 第46-53页 |
·多元主体参与的有限性 | 第46-47页 |
·主体的独立性有待提升 | 第47-49页 |
·测评结果的信度效度不高 | 第49-50页 |
·主体体系配套措施不完善 | 第50-53页 |
·绩效主体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53-64页 |
·思想意识的原因 | 第53-55页 |
·技术方法的原因 | 第55-59页 |
·社会环境的原因 | 第59-64页 |
5 国内外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的借鉴 | 第64-74页 |
·国内绩效评估主体的借鉴 | 第64-69页 |
·武汉目标绩效主体借鉴 | 第64-65页 |
·甘肃省第三方主体借鉴 | 第65-66页 |
·厦门多元主体借鉴 | 第66-67页 |
·珠江万人评议借鉴 | 第67-69页 |
·国外绩效评估主体借鉴 | 第69-74页 |
·英国政府的借鉴 | 第69-70页 |
·美国政府的借鉴 | 第70-71页 |
·韩国政府的借鉴 | 第71-72页 |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的借鉴 | 第72-74页 |
6 完善贵州省政府绩效评估主体构成的设计 | 第74-100页 |
·多元主体的甄别与界定 | 第74-76页 |
·多元主体的甄别 | 第74-75页 |
·多元主体的界定 | 第75-76页 |
·主体的分类及功能分析 | 第76-84页 |
·贵州省政府绩效评估对象分类 | 第77-78页 |
·贵州省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分类 | 第78-79页 |
·贵州省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的功能分析 | 第79-84页 |
·主体构成的权重设计 | 第84-94页 |
·主体权重的重要作用 | 第84页 |
·主体权重设计的原则 | 第84-86页 |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主体权重设计 | 第86-88页 |
·贵州省政府绩效评估主体权重确定----以层次分析法为例 | 第88-91页 |
·基于德尔菲法的主体权重设计 | 第91-92页 |
·贵州省政府绩效评估主体权重确定----以德尔菲法为例 | 第92-93页 |
·贵州省政府绩效评估主体权重设计小结 | 第93-94页 |
·多元化主体的配套机制 | 第94-100页 |
·完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拓宽参与渠道 | 第94-95页 |
·构建绩效沟通机制营造良好参与氛围 | 第95-97页 |
·健全法律法规机制保障多元主体的参与 | 第97-98页 |
·建立多元主体激励机制提高参与积极性 | 第98-100页 |
7 结语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