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引言 | 第8-14页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问题提出 | 第8-9页 |
2、研究意义 | 第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1、国内相关研究 | 第9-12页 |
2、国外相关研究 | 第12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资料搜集 | 第12-13页 |
2、社会调查 | 第13页 |
3、归纳总结法 | 第13页 |
4、案例分析法 | 第13页 |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其功能 | 第14-22页 |
(一)理论资源 | 第14-15页 |
1、国外隐性德育思想 | 第14-15页 |
2、中国教育家的隐性教育观 | 第15页 |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 第15-18页 |
(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 第18-19页 |
1、教育目的的渗透性 | 第18页 |
2、教育主体的自主性 | 第18-19页 |
3、教育方法的开放性 | 第19页 |
4、教育内容的生活性 | 第19页 |
5、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 第19页 |
(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 第19-22页 |
1、同化功能 | 第19-20页 |
2、澄清功能 | 第20页 |
3、建构功能 | 第20-21页 |
4、内化功能 | 第21-22页 |
二、中学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分析 | 第22-28页 |
(一)发挥中学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利条件 | 第22-24页 |
1、教师自主空间的增大使隐性教育的理念得以贯彻 | 第22页 |
2、校园环境的塑造使隐性教育的载体不断完善 | 第22-23页 |
3、校本课程的开发使隐性教育的内容日渐丰富 | 第23页 |
4、榜样示范的选择增多使隐性教育时代特征更加明显 | 第23页 |
5、家校联系的频繁互动使隐性教育的实施逐步全面化 | 第23-24页 |
6、实践活动的日益多样使隐性教育的方式更加生活化 | 第24页 |
(二)中学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中存在的问题 | 第24-28页 |
1、同化功能发挥受到抑制,效果不明显 | 第24-26页 |
2、学生缺乏足够的思考空间,澄清功能难以发挥 | 第26页 |
3、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缺乏系统性,建构功能发挥受阻 | 第26-27页 |
4、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成果浮于表面,内化功能难以奏效 | 第27-28页 |
三、有效发挥中学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路径选择 | 第28-38页 |
(一)增强教师的隐性教育意识 | 第28-30页 |
1、提高自身素养,把握言行的示范作用 | 第28-29页 |
2、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 第29-30页 |
3、形成完整的隐性教育理念,不断提高自我觉察的敏感性 | 第30页 |
(二)拓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 第30-35页 |
1、合理安排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 第31-32页 |
2、努力构建校园文化环境 | 第32-34页 |
3、不断增强榜样行为的影响 | 第34页 |
4、有效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 第34-35页 |
(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 | 第35-37页 |
(四)完善激励表彰机制 | 第37-38页 |
1、运用表彰正向引导学生 | 第37页 |
2、激励教师探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 第37-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