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 ABSTRACT | 第13-16页 |
| 1 引言 | 第16-29页 |
| ·选题意义 | 第16-18页 |
| ·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 | 第18-22页 |
| ·本课题的研究展望 | 第22-23页 |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 ·本课题研究内容的框架结构 | 第24-29页 |
| 2 任弼时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历史考察 | 第29-50页 |
| ·任弼时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形成背景 | 第29-40页 |
| ·童年成长环境启蒙了爱国主义思想 | 第29-31页 |
| ·留苏时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 第31-33页 |
| ·革命实践经历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体系 | 第33-40页 |
| ·任弼时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发展历程 | 第40-45页 |
| ·任弼时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萌芽时期(1920-1925) | 第41-42页 |
| ·任弼时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形成时期(1925-1938) | 第42-44页 |
| ·任弼时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发展时期(1940-1950) | 第44-45页 |
| ·任弼时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显著特征 | 第45-50页 |
|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 第45-46页 |
| ·原则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 第46-47页 |
| ·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 | 第47-50页 |
| 3 任弼时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50-112页 |
| ·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 第50-53页 |
|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手段 | 第50-51页 |
| ·思想政治工作是军队工作的生命线 | 第51页 |
| ·思想政治工作是团结革命力量的法宝 | 第51-53页 |
| ·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 | 第53-84页 |
| ·理论教育 | 第53-60页 |
| ·集体主义的教育 | 第60-64页 |
| ·形势与政策教育 | 第64-75页 |
| ·纪律教育 | 第75-80页 |
| ·统一战线教育 | 第80-84页 |
| ·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 | 第84-96页 |
| ·党的绝对领导原则 | 第84-87页 |
| ·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原则 | 第87-89页 |
| ·解决物质问题与思想问题相结合原则 | 第89-91页 |
| ·群众路线原则 | 第91-96页 |
| ·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 第96-105页 |
| ·理论灌输法 | 第96-97页 |
| ·说服教育法 | 第97-100页 |
| ·批评与自我批评方法 | 第100-104页 |
| ·民主监督法 | 第104-105页 |
| ·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建设 | 第105-112页 |
| ·配备德才兼备的思想政治工作干部 | 第105-106页 |
| ·系统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干部 | 第106-109页 |
| ·跟踪评估思想政治工作干部 | 第109-112页 |
| 4 任弼时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实践运用 | 第112-139页 |
| ·党建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 第112-117页 |
| ·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党组织建设 | 第112-113页 |
| ·培养党员的“无限忠实性和坚定性” | 第113-115页 |
| ·“改造和健全支部组织与工作” | 第115-117页 |
| ·军队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 第117-123页 |
| ·思想上保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 | 第117-120页 |
| ·“经常的健强的系统的政治工作” | 第120-122页 |
| ·培养革命军人的无产阶级觉悟 | 第122-123页 |
| ·青年团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 第123-128页 |
| ·优化青年团的组织建设 | 第123-124页 |
| ·青年团是青年运动的载体 | 第124-126页 |
| ·“团的工作青年化群众化” | 第126-127页 |
| ·理顺党与团的关系 | 第127-128页 |
| ·工农运动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 第128-135页 |
| ·理论与策略上指导工人运动 | 第129-131页 |
| ·宣传和运动中团结农民 | 第131-133页 |
| ·教育工农认清阶级使命 | 第133-135页 |
| ·知识分子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 第135-139页 |
| ·善于广泛吸收知识分子 | 第135-136页 |
| ·生产建设中锻炼和培养知识分子 | 第136-137页 |
| ·循序渐进地教育知识分子 | 第137-139页 |
| 5 任弼时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历史评价与现实价值 | 第139-163页 |
| ·任弼时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历史贡献 | 第139-143页 |
| ·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 第139-142页 |
| ·保障党在革命年代的中心任务的完成 | 第142页 |
| ·充实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体系 | 第142-143页 |
| ·任弼时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思想政治工作 | 第143-149页 |
| ·坚持真理的品格特征 | 第144-147页 |
| ·清正廉洁的党性意识 | 第147-148页 |
| ·任劳任怨的骆驼品质 | 第148-149页 |
| ·任弼时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局限性 | 第149-151页 |
| ·思想政治工作导向的单一性 | 第149-150页 |
| ·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运动化 | 第150页 |
| ·思想政治工作价值维度的窄化 | 第150-151页 |
| ·任弼时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现实价值 | 第151-163页 |
| ·充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 | 第151-154页 |
| ·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式 | 第154-157页 |
| ·结合群众利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 第157-159页 |
| ·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 第159-160页 |
| ·培养过硬的思想政治上作队伍 | 第160-163页 |
| 结语 | 第163-165页 |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165-1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6-170页 |
| 致谢 | 第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