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1 绪论 | 第15-25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技术路线 | 第23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23-25页 |
2 相关基础理论 | 第25-53页 |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与内涵 | 第25-36页 |
·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概念释义 | 第25-28页 |
·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的认识 | 第28-31页 |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特征 | 第31-33页 |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领域 | 第33-36页 |
·产业集群理论 | 第36-45页 |
·产业集群的概念 | 第37-38页 |
·产业集群的特征与类型 | 第38-41页 |
·产业集群的机理 | 第41-44页 |
·产业集群的形态演变 | 第44-45页 |
·全球价值链理论 | 第45-49页 |
·全球价值链的类型 | 第45-47页 |
·价值链视角下的产业升级模式 | 第47-48页 |
·全球价值链的治理 | 第48-49页 |
·演化经济学理论 | 第49-51页 |
·组织生态学理论 | 第51-53页 |
3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机理研究 | 第53-64页 |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 | 第53-55页 |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内生动力 | 第55-61页 |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外生动力 | 第61-64页 |
4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研究 | 第64-78页 |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模式 | 第64-72页 |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内部模式 | 第72-78页 |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的互动发展模式 | 第72-75页 |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产业之间的互动发展模式 | 第75-78页 |
5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演化路径研究 | 第78-86页 |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载体 | 第78-79页 |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 | 第79-83页 |
·新兴产业的独立扶持 | 第79-81页 |
·由传统产业改造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 第81-83页 |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演化路径 | 第83-86页 |
·萌芽阶段 | 第83页 |
·发展阶段 | 第83-84页 |
·稳定阶段 | 第84页 |
·衰退或更新阶段 | 第84-86页 |
6 武汉市东湖高新区激光产业实证分析 | 第86-129页 |
·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发展概况 | 第87-92页 |
·基本情况 | 第87-88页 |
·历年发展情况 | 第88-92页 |
·东湖高新区2010年发展情况 | 第92页 |
·我国激光产业集群发展情况 | 第92-103页 |
·整体格局 | 第92-93页 |
·产业规模 | 第93页 |
·重点单位 | 第93-95页 |
·东湖高新区的激光产业发展现状 | 第95-103页 |
·武汉市东湖高新区激光产业集群聚集情况研究 | 第103-107页 |
·产业集群的测度方法 | 第103-104页 |
·聚集水平的具体计算 | 第104-107页 |
·产业集群效应影响因素 | 第107-114页 |
·变量与数据 | 第107-111页 |
·建立计量模型 | 第111-112页 |
·实证分析结果 | 第112-114页 |
·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对产业竞争力影响的实证检验 | 第114-129页 |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分析模型 | 第114-121页 |
·激光产业集群对产业竞争力影响的对比性实证研究 | 第121-129页 |
7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129-139页 |
·协调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第129-131页 |
·建立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共同作用的动力机制 | 第129-130页 |
·改进政府对产业发展的管理 | 第130页 |
·动态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范围 | 第130-131页 |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 | 第131-132页 |
·突出应用基础研究 | 第131页 |
·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 第131页 |
·增强可持续创新能力 | 第131-132页 |
·深化产学研合作 | 第132页 |
·调整政府财政和税收政策 | 第132-134页 |
·建立财政投入增长长效机制 | 第132页 |
·强化税收的杠杆作用 | 第132-133页 |
·细化税收激励政策 | 第133-134页 |
·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投融资环境 | 第134-135页 |
·完善制度建设 | 第134页 |
·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 第134-135页 |
·拓宽融资渠道 | 第135页 |
·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 第135-137页 |
·重视科技人才 | 第135-136页 |
·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人才 | 第136页 |
·强化人才的引进工作 | 第136-137页 |
·积极建设现代化的管理体制 | 第137页 |
·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产业结构政策 | 第137-138页 |
·完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保持合理内部结构的相关政策 | 第137-138页 |
·完善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同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的相关政策 | 第138页 |
·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产业组织结构 | 第138-139页 |
·大力扶持拥有核心技术的战略性新兴企业 | 第138-139页 |
·推进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兼并、重组以及纵向分工网络的形成 | 第139页 |
本文不足之处 | 第139-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4页 |
中文部分 | 第140-142页 |
英文部分 | 第142-144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44-145页 |
致谢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