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5-31页 |
| ·选题的缘起 | 第15-18页 |
| ·选题的背景 | 第15-16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16-1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 第18-26页 |
| ·研究概况 | 第18-20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5页 |
| ·研究总结 | 第25-26页 |
| ·选题的创新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6-29页 |
| ·创新点 | 第26-28页 |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8-29页 |
| ·本文主旨和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9-31页 |
| ·本文主旨 | 第29页 |
| ·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 第2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农民土地问题”概述 | 第31-46页 |
| ·农民在革命中的地位与作用 | 第31-36页 |
| ·从“一口袋马铃薯”谈起 | 第31-33页 |
| ·走进“农民的国度”——无产阶级革命要得到农民的合唱 | 第33-35页 |
| ·列宁的农民革命作用的认识与发展——工农联盟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 第35-36页 |
| ·对农民阶级阶层的划分 | 第36-40页 |
| ·马克思恩格斯对农民阶级阶层的划分 | 第36-38页 |
| ·列宁对农民的阶层划分 | 第38-40页 |
| ·有关土地问题的基本思想 | 第40-46页 |
| ·“土地国有化”——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必然选择 | 第40-42页 |
| ·列宁有关土地问题思想 | 第42-46页 |
| 第3章 共产国际与中国“土地革命”战略的缘起 | 第46-93页 |
| ·共产国际与中国“土地革命”战略构想的提出 | 第46-58页 |
| ·酝酿准备 | 第46-50页 |
| ·初步提出 | 第50-51页 |
| ·形成战略 | 第51-55页 |
| ·重申丰富 | 第55-58页 |
| ·共产国际对中国“土地革命”实施方案的设想 | 第58-79页 |
| ·造就“革命的雅各宾的”国民党领导“土地革命” | 第59-64页 |
| ·改造国民党为“工农政党”来实行“土地革命” | 第64-71页 |
| ·倚重“革命的”国民党左派来支持“土地革命” | 第71-79页 |
| ·共产国际内部对中国“土地革命”战略的争议 | 第79-93页 |
| ·东方国家解决土地问题的原则——“共产主义的”还是“小资产阶级改良的” | 第79-81页 |
| ·革命政策的中心——解决农民问题还是侧重工人运动 | 第81-84页 |
| ·解决土地问题的必要性——“反对封建主义残余”还是“争取关税自主” | 第84-88页 |
| ·解决土地问题的方式——“上层联合”与“下层城乡群众组织”、“深入”与“浅出” | 第88-93页 |
| 第4章 中国共产党对“土地革命”战略的早期认识与分歧 | 第93-113页 |
| ·对指示精神搁置不议(1921—1925) | 第93-100页 |
| ·对农民中重要地位与作用的认识与共产国际尚有差距 | 第93-97页 |
| ·中共不赞同“没收地主土地再分配”的政策 | 第97-100页 |
| ·战略方向上逐渐认同(1925—1927、4) | 第100-106页 |
| ·对农民问题的认识有“质”的发展 | 第100-102页 |
| ·逐步触及解决土地问题 | 第102-106页 |
| ·实施路径上意见不一(1927、4—1927、8) | 第106-113页 |
| ·没收和分配土地的时机 | 第106-108页 |
| ·没收和分配土地的若干政策 | 第108-109页 |
| ·建立农民的政权和武装 | 第109-113页 |
| 第5章 中国共产党与“土地革命”战略的实施 | 第113-141页 |
| ·对“土地革命”相关战略举措的探索 | 第113-124页 |
| ·与“土地革命”相联系,制定“武装斗争”新方针 | 第113-115页 |
| ·打出共产党的旗帜,确立“土地革命”领导力量 | 第115-117页 |
| ·建立革命根据地,巩固“土地革命”大本营 | 第117-120页 |
| ·将全党工作中心转向农村,还原“土地革命”应有之义 | 第120-124页 |
| ·中共对土地革命具体政策的逐步完善(1927、8—1931、3) | 第124-141页 |
| ·应当没收哪些土地 | 第124-127页 |
| ·如何分配土地 | 第127-131页 |
| ·怎样进行阶级划分 | 第131-136页 |
| ·如何确立土地所有权归属 | 第136-141页 |
| 余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野下的“土地革命” | 第141-148页 |
| 致谢 | 第148-1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9-157页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及科研成果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