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4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4-30页 |
|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 ·混合菌群厌氧发酵过程的发展现状 | 第14-21页 |
| ·混合菌群厌氧发酵的主要菌群与生化反应 | 第15-17页 |
| ·混合菌群厌氧发酵过程的数学模型 | 第17-18页 |
| ·混合菌群厌氧发酵反应器的运行模式 | 第18-21页 |
| ·当前混合菌群厌氧发酵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 | 第21页 |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1-23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页 |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 参考文献 | 第23-30页 |
| 第2章 混合菌群厌氧发酵的代谢模型 | 第30-56页 |
| ·引言 | 第30-31页 |
| ·厌氧代谢模型的生化反应与集总模型 | 第31-36页 |
| ·葡萄糖厌氧发酵的代谢路径分析 | 第31-34页 |
| ·代谢路径的集总模型 | 第34-36页 |
| ·厌氧代谢模型的限制因素 | 第36-38页 |
| ·热力学限制 | 第36页 |
| ·代谢产物跨膜传质过程消耗的能量 | 第36-37页 |
| ·微生物的维持能 | 第37-38页 |
| ·厌氧代谢模型的生化参数及其校正 | 第38-41页 |
| ·生化参数 | 第38-39页 |
| ·产氢过程氢气分压划分标准 | 第39-40页 |
| ·生产代谢产物获得的净能量 | 第40-41页 |
| ·厌氧代谢模型的结果与分析 | 第41-49页 |
| ·分配系数H_b数值的估计及其影响 | 第43-44页 |
| ·传质速率系数对代谢产物分布的影响 | 第44-45页 |
| ·底物浓度对代谢产物分布的影响 | 第45-47页 |
| ·氢气分压对代谢产物分布的影响 | 第47-48页 |
| ·修正模型的进一步探讨 | 第48-49页 |
| ·小结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 第3章 混合菌群厌氧发酵过程的氢气过饱和现象及其解释 | 第56-72页 |
| ·引言 | 第56-57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57-60页 |
| ·反应器的接种和运行 | 第57-58页 |
| ·代谢产物的检测方法 | 第58-59页 |
| ·氢气过饱和比的计算 | 第59页 |
| ·氢气亨利常数的计算 | 第59页 |
| ·雷诺数的计算 | 第59-6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0-67页 |
| ·有机底物负荷对氢气过饱和和代谢产物分布的影响 | 第60-62页 |
| ·转速对氢气过饱和和代谢产物分布的影响 | 第62-64页 |
| ·气液传质系数(K_La)的计算 | 第64-65页 |
| ·液相中氢气浓度对底物降解速率的影响 | 第65-66页 |
| ·气体过饱和现象与反应器运行条件之间的关系 | 第66-67页 |
| ·小结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 第4章 温度控制混和菌群分布定向发酵同时产甲烷和乙酸 | 第72-88页 |
| ·引言 | 第72-73页 |
| ·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 第73-76页 |
| ·反应器的接种、启动和运行 | 第73-74页 |
| ·间歇实验的操作 | 第74页 |
| ·代谢产物分析 | 第74-75页 |
| ·微生物的形貌分析 | 第75页 |
| ·混合菌群的组成分析 | 第75-76页 |
|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76-83页 |
| ·强高温CSTR用于生产甲烷和乙酸 | 第76-78页 |
| ·CSTR出水在间歇实验中的变化 | 第78-79页 |
| ·间歇试验中甲烷和乙酸的最大产量 | 第79-80页 |
| ·CSTR反应中混合菌群的菌群分析 | 第80-82页 |
| ·强高温同时生产甲烷和乙酸的应用前景 | 第82-83页 |
| ·小结 | 第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 第5章 中空纤维膜生物膜反应器用于合成气发酵 | 第88-102页 |
| ·引言 | 第88-90页 |
| ·中空纤维膜生物膜反应器的启动与检测方法 | 第90-91页 |
| ·中空纤维膜生物膜反应器的启动 | 第90页 |
| ·反应器顶空和液相中反应物和代谢产物的检测 | 第90页 |
| ·生物膜的SEM分析 | 第90-91页 |
| ·生物膜的菌群分析 | 第91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91-97页 |
| ·中空纤维膜生物膜反应器的运行 | 第91-94页 |
| ·利用合成气生物膜的菌群分析 | 第94-97页 |
| ·中空纤维膜生物膜反应器的应用前景 | 第97页 |
| ·小结 | 第97-98页 |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 第6章 微生物燃料电池与双极膜电渗析耦合产碱并用于生物气纯化 | 第102-116页 |
| ·引言 | 第102-104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104-106页 |
| ·双极膜电渗析耦合微生物燃点电池(BPMED-MFC)的构型介绍 | 第104-105页 |
| ·BPMED-MFC的运行 | 第105页 |
| ·BPMED-MFC的样品分析 | 第105-106页 |
| ·间歇实验采用碱溶液纯化生物气 | 第10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06-112页 |
| ·BPMED-MFC中碱的生产和脱盐能力 | 第106-109页 |
| ·氯化钠浓度、外接电阻、外加电压和构型对产碱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 ·BPMED-MFC流出液用于生物气纯化 | 第110-111页 |
| ·BPMED-MFC水解离机理的初步研究 | 第111页 |
| ·BPMED-MFC耦合的应用前景 | 第111-112页 |
| ·小结 | 第11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2-116页 |
| 第7章 总结 | 第116-120页 |
| 致谢 | 第120-122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学术成果 | 第122-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