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一、 导论 | 第9-15页 |
(一) 研究缘由 | 第9-11页 |
1. 作为一种教育现象的走教本身的诉求 | 第9页 |
2. 均衡区域内基础教育发展的选择 | 第9-10页 |
3. 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二、 教师走教的内涵、历史背景 | 第15-23页 |
(一) 教师走教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18页 |
1. 对“走教”一词使用不规范,一个模糊概念 | 第15页 |
2. 对教师走教的几种误用 | 第15-17页 |
3. 对“走教”的深入理解 | 第17-18页 |
(二) 两种“走教”模式 | 第18-19页 |
1. 促进优秀教师流动的走教 | 第18页 |
2. 农村贫困地区的教师走教 | 第18-19页 |
(三) 农村小学教师走教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19-21页 |
1. 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不足,严重缺乏教师 | 第19页 |
2. 撤点并校,调整学校布局 | 第19-21页 |
3. 国家规定的课程难以正常开设 | 第21页 |
(四) 我国教师走教的历史 | 第21-23页 |
三、 X 镇小学教师走教现状个案分析 | 第23-29页 |
(一) X 镇基础教育情况简介 | 第23-26页 |
1. 地形地域条件导致学校规模小、分布散乱 | 第23-24页 |
2. 薄弱学校所占比例较大 | 第24页 |
3. 教师队伍严重老化,师资紧缺矛盾突出 | 第24-25页 |
4. 实行“包班”制,义务教育阶段基础课程开不齐开不全 | 第25-26页 |
(二) X 镇小学教师走教的具体实施措施 | 第26-28页 |
1. 对走教教师的挑选 | 第26-27页 |
2. 实现教师任职专职化,对走教教师统一管理 | 第27-28页 |
3. 对走教成果的考核 | 第28页 |
(三) X 镇走教的特色 | 第28-29页 |
1. 比较正规、合理地整合全镇教师资源 | 第28-29页 |
2. 合理调配教师资源,有目的进行教师队伍建设 | 第29页 |
四、 目前农村小学教师走教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 | 第29-36页 |
(一) 取得的成果 | 第29-32页 |
1. 均衡师资力量,保证教师专业发展 | 第30页 |
2. 提高学生的素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 第30-31页 |
3. 改善薄弱学校,扶持薄弱学科 | 第31-32页 |
4. 大幅度提高了教育质量 | 第32页 |
(二) 存在的问题 | 第32-36页 |
1. 部分走教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 | 第32-33页 |
2. 走教教师负担过重,无暇顾及自身专业发展 | 第33-34页 |
3. 激励机制不明确,走教教师的福利待遇难以保障 | 第34-35页 |
4. 课程安排不合理,忽视学生与走教教师的发展 | 第35-36页 |
五、 对优化、规范农村小学教师走教的思考 | 第36-40页 |
(一) 政府建立完善多元的制度保障 | 第36-37页 |
1. 建立相关规章制度,使走教有章可循 | 第36-37页 |
2. 合理加大投入力度,减轻教师的走教负担 | 第37页 |
(二) 轮流走教,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 | 第37-39页 |
1. 轮流走教,建立走教教师激励机制 | 第37-38页 |
2. 利用多元激励,健全走教教师激励机制 | 第38-39页 |
(三) 建设更广阔的镇域走教平台 | 第39页 |
(四) 优化课程安排,提高农村素质教育的质量 | 第39-40页 |
六、 对教师走教加以推广的思考 | 第40-43页 |
(一) 合理划分走教区域,科学规划走教阶段 | 第41页 |
(二) 建立城乡间走教网络,共享优质教师资源 | 第41-43页 |
结束语 | 第43-45页 |
注释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一 | 第49-50页 |
附录二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