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总联调接口管理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城市轨道交通总联调相关概念 | 第10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3页 |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2 城市轨道交通总联调接口管理概述 | 第16-26页 |
·城市轨道交通总联调概述 | 第16-19页 |
·总联调的目的 | 第16-17页 |
·总联调的工作内容 | 第17-18页 |
·总联调阶段划分 | 第18-19页 |
·城市轨道交通接口与接口管理 | 第19-21页 |
·接口的定义 | 第19-20页 |
·接口管理的定义 | 第20-21页 |
·接口的产生与分类 | 第21-25页 |
·接口的产生 | 第21-22页 |
·接口的分类 | 第22-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城市轨道交通总联调接口管理有效性评价模型构建 | 第26-41页 |
·接口管理有效性的概念 | 第26-30页 |
·接口管理有效性的定义 | 第26-27页 |
·接口管理有效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30页 |
·接口管理有效性模型的构建 | 第30-33页 |
·模型的分析 | 第30-31页 |
·模型的要素 | 第31-33页 |
·接口管理有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33-36页 |
·指标体系 | 第33-34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34-35页 |
·接口管理有效性评价界壳模型指标的计量 | 第35-36页 |
·接口管理有效性评价模型实证研究 | 第36-40页 |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36页 |
·问卷设计和数据分析 | 第36-37页 |
·指标权重和评价值计算 | 第37-39页 |
·接口管理有效性分析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4 城市轨道交通总联调接口管理优化 | 第41-53页 |
·静态接口重要性评判 | 第41-43页 |
·静态接口重要性评判依据 | 第41-42页 |
·灰色关联度分析模型 | 第42-43页 |
·工作分解结构矩阵 | 第43-48页 |
·WBS矩阵的概念 | 第44-45页 |
·WBS矩阵在接口管理中的运用 | 第45-47页 |
·应用WBS矩阵应注意的问题 | 第47-48页 |
·虚拟组织 | 第48-52页 |
·虚拟组织的概念 | 第48页 |
·虚拟组织的构建 | 第48-50页 |
·虚拟组织的架构 | 第50-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53-54页 |
·总结 | 第53页 |
·展望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1 | 第58-60页 |
附录2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