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一、绪论 | 第10-17页 |
(一) 选题依据与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三)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四)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1. 城市社区 | 第12-13页 |
2. 自治及社区自治 | 第13页 |
3. 城市社区自治的主体 | 第13-14页 |
(五) 城市社区自治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14-17页 |
1. 治理理论 | 第14-15页 |
2. 市民社会理论 | 第15-16页 |
3. 公民参与理论 | 第16-17页 |
二、我国城市社区自治的几种主要模式 | 第17-21页 |
(一) 上海模式:“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 | 第17-18页 |
(二) 沈阳模式:“社区自治,议行分离” | 第18页 |
(三) 江汉模式:“自愿参加,自主管理,自觉执行” | 第18-19页 |
(四) 武汉市百步亭社区自治模式的典型性及其突出成效 | 第19-21页 |
三、武汉市百步亭社区自治模式的创新之处 | 第21-27页 |
(一) 社区管理体制的创新 | 第21-22页 |
1. 没有街道办事处的社区管理 | 第21页 |
2. 从“政府办社会”到“企业服务社区” | 第21-22页 |
(二) 社区服务模式的创新 | 第22-24页 |
1. 居民踊跃参加的志愿服务 | 第22-23页 |
2. “理性利润”观念 | 第23-24页 |
(三) 社区自治方式的创新 | 第24-25页 |
1. 以楼栋自治为特色 | 第24页 |
2. 注重发展社区文化,提高社区凝聚力 | 第24-25页 |
(四) 武汉市百步亭社区自治模式全国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 第25-27页 |
1. 街道社区化改革 | 第25-26页 |
2. 充分发挥社区各组织的自治作用 | 第26页 |
3. 志愿组织和志愿者对促进社区自治的积极作用 | 第26-27页 |
四、武汉市百步亭社区自治模式的主要问题与不足之处分析 | 第27-31页 |
(一) 社区管理方面的问题 | 第27-28页 |
1. 社区居民的共同体观念淡漠 | 第27页 |
2. 社区居委会行政化趋势依然未得到有效扭转 | 第27-28页 |
3. 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缓慢,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 第28页 |
(二) 街道社区化改革的不足与缺陷 | 第28-29页 |
(三) 企业主导模式不利于在全国推行 | 第29-31页 |
五、武汉市百步亭社区自治模式的发展完善之路 | 第31-39页 |
(一) 理清社区建设中的政府、社会、社区三者关系 | 第31-32页 |
1. 社区建设是政府职能、社会职责和社区力量三者的有机结合 | 第31页 |
2. 社区建设面向社会,服务社会 | 第31页 |
3. 社区建设必须依托社会 | 第31-32页 |
(二) 确立各自治组织的地位 | 第32页 |
1. 确立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地位 | 第32页 |
2. 处理好政府、政党与自治组织的关系 | 第32页 |
(三) 健全社区组织体系 | 第32-34页 |
1. 完善社区自治组织建设 | 第32-33页 |
2. 完善社区中介组织建设 | 第33-34页 |
3. 完善社区党组织建设 | 第34页 |
(四) 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 | 第34-36页 |
1. 增强居民的参与意识 | 第34-35页 |
2. 提高居民的参与能力 | 第35页 |
3. 畅通居民的参与渠道 | 第35-36页 |
4. 完善居民参与的法律制度 | 第36页 |
(五) 加强社区网络建设 | 第36-37页 |
1. 社区网络的作用 | 第36-37页 |
2. 社区网络的不足 | 第37页 |
3. 社区网络的展望 | 第37页 |
(六) 营造自治环境,构建社区文化 | 第37-39页 |
1. 构建文明和谐的社区服务氛围 | 第38页 |
2. 推动社区文化建设多样化 | 第38-39页 |
3. 推进社区资源整合 | 第39页 |
六、结语与前瞻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