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一、绪论 | 第10-17页 |
(一)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四)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7页 |
1. 信息公开 | 第14-15页 |
2. 政务公开 | 第15页 |
3. 电子政务 | 第15-17页 |
二、政府信息公开理论与现实基础 | 第17-23页 |
(一) 政府信息公开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1. 人民主权理论 | 第17页 |
2. 社会契约理论 | 第17-18页 |
3. 宪政理论 | 第18页 |
(二) 政府信息公开现实基础 | 第18-20页 |
1. 知情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 第18-19页 |
2. 政府信息公开是公民知政、议政、参政的有效途径 | 第19-20页 |
3. 公民意识的强化导致其对政府信息公开诉求的不断增强 | 第20页 |
(三)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相关法律法规内容及其分析 | 第20-23页 |
三、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 | 第23-27页 |
(一) 信息公开不足 | 第23-25页 |
(二) 信息公开无序 | 第25页 |
(三) 信息信度与效度不高 | 第25页 |
(四) 信息公开与公民需求错位 | 第25-27页 |
四、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现状的原因分析 | 第27-35页 |
(一) 信息公开意识陈旧 | 第27-28页 |
1. 政府部门及其行政人员信息公开意识消极 | 第27页 |
2. 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意识淡薄 | 第27-28页 |
(二) 政府信息公开相关法律法规欠缺 | 第28-30页 |
1. 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28-29页 |
2. 法律法规内容上的不统一 | 第29-30页 |
3. 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 | 第30页 |
(三) 政府信息公开管理机制无序 | 第30-32页 |
1. 信息公开管理体系混乱 | 第30-31页 |
2. 信息公开过程单项运作 | 第31-32页 |
3. 信息公开监督机制缺乏 | 第32页 |
(四) 政府信息公开技术滞后 | 第32-35页 |
1. “信息孤岛”的现象 | 第32-33页 |
2. 网站服务功能软弱 | 第33-34页 |
3.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隐患 | 第34-35页 |
五、推进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对策 | 第35-51页 |
(一) 加快政府信息公开思想观念的转变 | 第35页 |
1. 加强政府官员对信息公开思想的转变 | 第35页 |
2. 提高公众对信息获取和应用态度的转变 | 第35页 |
(二) 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法规 | 第35-37页 |
1. 修订相关法律 | 第35-36页 |
2. 加快立法 | 第36-37页 |
(三) 建立政府信息公开的管理监督机制 | 第37-42页 |
1. 统一信息公开管理机制 | 第37-38页 |
2. 完善信息公开监督机制 | 第38-42页 |
(四) 提高政府信息公开技术 | 第42-48页 |
1. 坚持以民众为中心的“一站式”服务 | 第42-44页 |
2. 完善网站的服务功能 | 第44-46页 |
3. 加强新型网络安全技术的运用 | 第46-48页 |
(五) 正确把握政府信息公开和保守国家机密的关系 | 第48-51页 |
1. 重新定位保密制度 | 第48-49页 |
2. 规范定密与解密程序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