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岭煤矿采空区地表稳定性评价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采空区地表稳定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采空区的探测 | 第11页 |
·采空区稳定性评价 | 第11-12页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论文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第2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第14-32页 |
·工程概况 | 第14-16页 |
·气象及水文 | 第16-17页 |
·气象 | 第16页 |
·水文 | 第16页 |
·植被 | 第16页 |
·研究区土地利用情况 | 第16-17页 |
·地形地貌 | 第17-19页 |
·区域地质特征及地质构造 | 第19-22页 |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9-20页 |
·地质构造 | 第20-22页 |
·矿区地下水类型 | 第22页 |
·、长岭煤矿地下水类型 | 第22页 |
·长岭煤矿矿体特征及采空区分布 | 第22-27页 |
·地表变形情况 | 第27-32页 |
·现状地面塌陷及地裂缝特征 | 第27页 |
·预测地面塌陷及地裂缝分析 | 第27-32页 |
第3章 采空区冒落成因及其地表形态 | 第32-38页 |
·影响地表变形的主要因素 | 第32页 |
·“三带”划分及其特征 | 第32-35页 |
·冒落带 | 第33-34页 |
·裂缝带 | 第34-35页 |
·弯曲带 | 第35页 |
·影响层冒落的因素 | 第35-36页 |
·采空区地表变形特征 | 第36-38页 |
·地面塌陷的形成过程 | 第36-37页 |
·盆地状地面塌陷坑 | 第37页 |
·地裂缝 | 第37页 |
·阶梯状地面塌陷 | 第37页 |
·塌陷坑 | 第37-38页 |
第4章 采空区地表变形分布规律 | 第38-73页 |
·概率积分法原理 | 第38页 |
·地表变形计算表达式 | 第38-40页 |
·地表变形预计参数 | 第40-42页 |
·地表变形分布规律 | 第42-72页 |
·地表移动与变形计算过程 | 第42-44页 |
·地表变形计算 | 第44-66页 |
·地表变形结果分析 | 第66-72页 |
·小结 | 第72-73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3-75页 |
·结论 | 第73页 |
·建议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