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18页 |
第一节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第三节 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研究材料和方法 | 第14-18页 |
一 指导思想 | 第14页 |
二 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三 研究材料 | 第15-16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一章 《现汉》收词的确立与发展 | 第18-40页 |
第一节《修订本》删除《试用本》收词的情况 | 第18-20页 |
·删除《试用本》标<方>符号 | 第18页 |
·删除《试用本》标<口>符号 | 第18-19页 |
·删除《试用本》标<书>符号 | 第19页 |
·删除相关历史词的情况 | 第19页 |
·删除专业用语的情况 | 第19页 |
·删除常用词的情况 | 第19-20页 |
第二节《第五版》增删《试用本》《修订本》收词的情况 | 第20-40页 |
·《第五版》删除《试用本》《修订本》中词条的情况 | 第20-28页 |
·《第五版》新增词条的情况 | 第28-38页 |
·三个版本收词情况比较 | 第38-40页 |
第二章 《现汉》词形规范的确立与发展 | 第40-59页 |
第一节 《试用本》词形规范的确立 | 第40-41页 |
·异形词组以并列形式出现 | 第40页 |
·异形词组以也作××形式出现 | 第40-41页 |
第二节 《修订本》词形规范变化情况 | 第41-44页 |
·《修订本》新增的27 组异形词 | 第41-42页 |
·《修订本》收录的《试用本》中31 组异形词的变化情况 | 第42-44页 |
第三节《第五版》词形规范变化情况 | 第44-50页 |
·《第五版》删除《修订本》中异形词的情况 | 第45页 |
·《第五版》新增异形词的情况 | 第45页 |
·《第五版》与《修订本》共同收录异形词的变化情况 | 第45-50页 |
第四节 三个版本词形规范情况比较 | 第50-58页 |
·三个版本共同收录的31 组异形词的确立与发展情况 | 第50-54页 |
·《修订本》和《第五版》增收异形词组的情况 | 第54-58页 |
第五节 其他词形规范的变化发展情况 | 第58-59页 |
第三章 《现汉》词义规范的确立与发展情况 | 第59-141页 |
第一节 义位基义描写的变化情况 | 第59-97页 |
·《修订本》义位基义描写的变化情况 | 第59-70页 |
·第五版义位基义释义变化的情况 | 第70-83页 |
·三个版本义位基义释义的比较 | 第83-97页 |
第二节 陪义的标注情况 | 第97-128页 |
·《试用本》义位陪义的标注情况 | 第97-107页 |
·《修订本》义位陪义的标注情况 | 第107-112页 |
·《第五版》陪义的标注情况 | 第112-117页 |
·三个版本义位陪义标注情况比较 | 第117-128页 |
第三节 义域标注的变化情况 | 第128-141页 |
·三个版本义域部分保持一致的情况 | 第129-131页 |
·《修订本》与《第五版》注明义域的情况 | 第131-133页 |
·三个版本均注明义域,处理方式不同 | 第133-137页 |
·《试用本》与《第五版》保持一致 | 第137页 |
·《第五版》删除义域的情况 | 第137-139页 |
·《第五版》新增义域的情况 | 第139-141页 |
第四章《现汉》词汇规范体系的相关问题 | 第141-147页 |
第一节 词义的发展变化情况 | 第141页 |
第二节 《现汉》词形和释义的变化趋势 | 第141-143页 |
·词形的规范与社会语言生活更切近 | 第141-142页 |
·义项切分的颗粒度由粗变细 | 第142页 |
·义项内释义参数的设置更合理 | 第142-143页 |
第三节 《现汉》在建设和谐社会语文生活方面的作用 | 第143-145页 |
第四节 《现汉》词汇规范化的影响因素 | 第145-147页 |
·主观因素 | 第145页 |
·语言因素 | 第145-146页 |
·客观因素 | 第146-147页 |
结论 | 第147-149页 |
第一节 本研究总结 | 第147-148页 |
第二节 后续研究 | 第148-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153-154页 |
致谢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