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导言 | 第10-1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农村基层卫生服务 | 第12页 |
·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人员 | 第12页 |
·激励约束机制 | 第12页 |
·社会资本 | 第12-13页 |
·研究思路、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13-15页 |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数据来源 | 第15页 |
·研究意义及可能的创新 | 第15-17页 |
第2章 文献述评 | 第17-25页 |
·凯恩斯主义 | 第17-18页 |
·“新自由主义” | 第18页 |
·“华盛顿共识” | 第18-19页 |
·“重新发现政府”理论 | 第19-20页 |
·“新公共资源管理”理论 | 第20-21页 |
·“公共资源治理”学说 | 第21-22页 |
·卫生经济学理论 | 第22-25页 |
·医疗卫生需求的不确定性和保险需求理论 | 第22-23页 |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3页 |
·逆向选择和风险选择理论 | 第23-24页 |
·道德风险理论 | 第24-25页 |
第3章 北京市农村基层卫生服务的现状 | 第25-32页 |
·北京农村疾病模式转型 | 第25-28页 |
·亟待干预的不健康行为 | 第28页 |
·急需加强以病人为中心的初级卫生保健 | 第28-29页 |
·居民对基层医疗服务利用不足 | 第29-30页 |
·选择与不选择基层卫生机构的原因 | 第30-32页 |
第4章 北京农村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32-41页 |
·严格的准入制导致村医青黄不接 | 第33-34页 |
·新农合补偿政策反致卫生资源向上集中 | 第34-35页 |
·村医收编进站及非本土化 | 第35-36页 |
·收支两条线改革可能导致乡镇卫生院机构膨胀、效率低下 | 第36-39页 |
·政府卫生部门对农村基层卫生事业的管理效率不高 | 第39-41页 |
·考核分解细密,分值分配不甚合理,选择性关注不可避免 | 第39页 |
·卫生部门主导的多部门考核,农民的意见微不足道 | 第39-40页 |
·案头作业为主 | 第40页 |
·考核结果及绩效奖励差别极小,皆大欢喜 | 第40-41页 |
第5章 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促进农村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的有效管理经验的借鉴分析——以台湾地区为例 | 第41-61页 |
·卫生服务补偿向门诊和基层倾斜是卫生服务“质量—费用”控制的前提 | 第44-49页 |
·放开卫生服务提供准入,用增加供给、促进竞争,改善“质量—费用”控制 | 第49-54页 |
·基于服务结果的精细化考评,启动卫生服务的行政制衡机制 | 第54-61页 |
·对卫生服务机构依法设立多项行政许可,是卫生服务行为考核评价,进而“质量—费用”控制的基础 | 第54-55页 |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医疗给付档案分析系统”,提供了自上而下考核评价的客观信息依据 | 第55-58页 |
·实施了对服务机构的总额预付制度,让服务机构及其人员具备自我约束的内在激励 | 第58页 |
·卫生服务行为约束激励的终极治理路径 | 第58-59页 |
·台湾“二代健保”困惑凸显大陆“社会资本”可贵 | 第59-61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6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2-7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