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研究 | 第11-13页 |
·产业融合以及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研究 | 第13-17页 |
·产业绩效的研究 | 第17-19页 |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9-20页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研究创新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产权结构对产业绩效的影响 | 第21-22页 |
·公共悲剧理论 | 第21页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1页 |
·剩余索取和控制权理论 | 第21-22页 |
·不完全合同理论 | 第22页 |
·所有者缺位论 | 第22页 |
·市场结构对产业绩效的影响 | 第22-23页 |
·完全竞争市场 | 第22-23页 |
·垄断竞争市场 | 第23页 |
·寡头市场 | 第23页 |
·垄断市场 | 第23页 |
·市场开放度对产业绩效的影响 | 第23-24页 |
·产业升级 | 第24页 |
·技术扩散与知识溢出 | 第24页 |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对产业绩效的影响 | 第24-27页 |
·组织学习理论 | 第25页 |
·变革管理理论 | 第25页 |
·创新扩散理论 | 第25-26页 |
·协同学理论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各工业部门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程度分析 | 第27-35页 |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度测算 | 第27-28页 |
·国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度测算 | 第27页 |
·国内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度测算 | 第27-28页 |
·中国工业各部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度研究 | 第28-33页 |
·指标选择和数据说明 | 第28-30页 |
·工业各部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度结果分析 | 第30-33页 |
·对策与建议 | 第33-35页 |
·对于劳动力密集型工业的对策建议 | 第33页 |
·对于资源密集型工业的对策建议 | 第33-34页 |
·对于资本密集型工业的对策建议 | 第34页 |
·对于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对策建议 | 第34-35页 |
第四章 两化融合与中国工业部门绩效的实证分析 | 第35-51页 |
·两化融合对中国工业部门绩效影响的模型和相关数据说明 | 第35-36页 |
·两化融合对中国工业部门绩效影响的协整检验 | 第36-41页 |
·单位根检验 | 第36-39页 |
·面板协整检验 | 第39-41页 |
·两化融合对产业绩效影响的固定效用模型 | 第41-43页 |
·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选择 | 第41-42页 |
·两化融合对产业绩效影响的固定效用模型实证结果 | 第42-43页 |
·两化融合对产业绩效影响的分位数回归分析 | 第43-48页 |
·两化融合对产业绩效影响分位数回归模型 | 第43-45页 |
·两化融合对产业绩效影响分位数回归模型实证结果 | 第45-46页 |
·固定效用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的结果分析 | 第46-48页 |
·对策与建议 | 第48-51页 |
·全面提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 第48页 |
·加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基础建设投入 | 第48-49页 |
·创造良好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制度环境 | 第49页 |
·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 第49-50页 |
·正确引导对外开放 | 第50-5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研究结论 | 第51-52页 |
·未来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