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缺陷响应机制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研究
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 第12-16页 |
·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发展历程 | 第12-14页 |
·内部控制评价的研究成果综述 | 第14-16页 |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6-18页 |
2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相关理论分析 | 第18-23页 |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经济学分析 | 第18-19页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8页 |
·受托责任理论 | 第18-19页 |
·经理人市场的隐性激励理论 | 第19页 |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理论体系框架 | 第19-23页 |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需求动因 | 第19-20页 |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实现瓶颈 | 第20-23页 |
3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框架的重构 | 第23-34页 |
·评价框架构建的基础 | 第23-25页 |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整合 | 第23页 |
·监督与评价关系的界定 | 第23-24页 |
·评价口径的界定 | 第24-25页 |
·评价目标 | 第25页 |
·评价标准 | 第25-27页 |
·内控框架与要素评价标准的局限性 | 第25-26页 |
·“剩余风险可接受程度”评价标准 | 第26-27页 |
·评价主体 | 第27-28页 |
·评价指标 | 第28-31页 |
·评价报告 | 第31-34页 |
·评价报告内容的筛选 | 第31-32页 |
·评价报告形式的重构 | 第32-34页 |
4 基于缺陷响应机制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研究 | 第34-47页 |
·内控缺陷响应机制的构建 | 第34-40页 |
·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34-38页 |
·着眼于内部控制缺陷的响应条件 | 第38-40页 |
·评价抽样与符合性测试 | 第40-43页 |
·样本设计阶段 | 第40-41页 |
·选取样本阶段 | 第41-42页 |
·评价样本 | 第42-43页 |
·评价抽样与符合性测试的局限性 | 第43页 |
·基于变权思想的内部控制综合评价 | 第43-47页 |
·变权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引入 | 第43-44页 |
·模型构建与内控评价 | 第44-47页 |
5 案例研究 | 第47-60页 |
·对象企业内部控制情况简介 | 第47-48页 |
·对象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实施 | 第48-57页 |
·对象企业的内部控制缺陷响应机制 | 第48-49页 |
·对象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抽样与符合性测试 | 第49-50页 |
·对象企业内部控制的变权模糊综合评价 | 第50-57页 |
·对象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改进 | 第57-6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研究结论 | 第60-61页 |
·研究的创新与局限性 | 第61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61页 |
·研究的局限性 | 第61页 |
·研究的未来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 A 对象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调查问卷 | 第65-70页 |
作者简历 | 第70-7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