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公安工作论文--治安工作论文

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策略研究

内容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2页
  一、 问题的提出第10-11页
  二、 研究意义第11-12页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及案例概述第12-17页
  一、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二、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6页
  三、 案例概述第16-17页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第17-20页
  一、 研究思路第17-18页
  二、 研究方法第18-20页
第二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社会基础第20-25页
 第一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定义第20-21页
  一、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内涵第20页
  二、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组成要素第20-21页
 第二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特征与类型第21-23页
  一、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特征第21-22页
  二、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类型第22-23页
 第三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基础第23-25页
  一、 网络社会阶层第23-24页
  二、 网络社会环境第24-25页
第三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发展规律第25-33页
 第一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原因第25-28页
  一、 公众的民主意识不断提升第26页
  二、 互联网相对于其它媒体的特殊性第26-27页
  三、 利益诉求方式缺失第27页
  四、 信息的不对称第27-28页
  五、 政府网络管理的制度缺失第28页
 第二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共性与发展趋势第28-33页
  一、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共性第28-30页
  二、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趋势第30-33页
第四章 政府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定位及其相互影响第33-41页
 第一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角色定位第33-35页
  一、 政府行为与政府角色第33-34页
  二、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角色定位第34-35页
 第二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对政府的影响第35-38页
  一、 网络群体性事件影响政府决策第35页
  二、 虚拟与现实互动增强了处置难度第35-36页
  三、 网络群体性事件削弱了政府的信息控制能力第36-37页
  四、 政府官员的不当作为影响政府处置效率第37-38页
 第三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作用失效的原因分析第38-41页
  一、 政府行为模式单一第38-39页
  二、 政府公务人员的个人利益驱动第39页
  三、 政府权力的绝对至上导致部分行为失当第39-40页
  四、 政府对网络监管的缺失第40-41页
第五章 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策略选择第41-54页
 第一节 完善和健全网络法规,加强网络监管力度第41-43页
  一、 完善网络法规第41-42页
  二、 提升互联网监管技术水平第42页
  三、 建立网络舆情监测、预警系统第42-43页
 第二节 加强事前预防,有效利用网络技术第43-46页
  一、 加强信息反馈机制,转变应对理念第43-44页
  二、 有效利用网络技术手段第44页
  三、 加强网络谣言的预防和控制第44-46页
 第三节 加强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行政执行能力第46-49页
  一、 完善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快速处置能力第46页
  二、 加大政府信息透明,提升政府公信第46-47页
  三、 完善公众的利益诉求表达方式第47-48页
  四、 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第48-49页
 第四节 重视网络民意,实现多途径良性治理第49-52页
  一、 重视网络民意,与网民坦诚沟通第49-51页
  二、 实现多种途径互动的良性治理模式第51页
  三、 培养、规范和引导“意见领袖”第51-52页
 第五节 构建公正的社会环境,提升政府形象第52-54页
  一、 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第52-53页
  二、 提升官员网络素养第53页
  三、 加强全体网民的教育第53-54页
结语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8页
后记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障碍--以台州市为例
下一篇:边沁功利主义立法理论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