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策略研究
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及案例概述 | 第12-17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三、 案例概述 | 第16-17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7-20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社会基础 | 第20-25页 |
第一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定义 | 第20-21页 |
一、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内涵 | 第20页 |
二、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组成要素 | 第20-21页 |
第二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特征与类型 | 第21-23页 |
一、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特征 | 第21-22页 |
二、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类型 | 第22-23页 |
第三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基础 | 第23-25页 |
一、 网络社会阶层 | 第23-24页 |
二、 网络社会环境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发展规律 | 第25-33页 |
第一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原因 | 第25-28页 |
一、 公众的民主意识不断提升 | 第26页 |
二、 互联网相对于其它媒体的特殊性 | 第26-27页 |
三、 利益诉求方式缺失 | 第27页 |
四、 信息的不对称 | 第27-28页 |
五、 政府网络管理的制度缺失 | 第28页 |
第二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共性与发展趋势 | 第28-33页 |
一、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共性 | 第28-30页 |
二、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趋势 | 第30-33页 |
第四章 政府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定位及其相互影响 | 第33-41页 |
第一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 第33-35页 |
一、 政府行为与政府角色 | 第33-34页 |
二、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 第34-35页 |
第二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对政府的影响 | 第35-38页 |
一、 网络群体性事件影响政府决策 | 第35页 |
二、 虚拟与现实互动增强了处置难度 | 第35-36页 |
三、 网络群体性事件削弱了政府的信息控制能力 | 第36-37页 |
四、 政府官员的不当作为影响政府处置效率 | 第37-38页 |
第三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作用失效的原因分析 | 第38-41页 |
一、 政府行为模式单一 | 第38-39页 |
二、 政府公务人员的个人利益驱动 | 第39页 |
三、 政府权力的绝对至上导致部分行为失当 | 第39-40页 |
四、 政府对网络监管的缺失 | 第40-41页 |
第五章 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策略选择 | 第41-54页 |
第一节 完善和健全网络法规,加强网络监管力度 | 第41-43页 |
一、 完善网络法规 | 第41-42页 |
二、 提升互联网监管技术水平 | 第42页 |
三、 建立网络舆情监测、预警系统 | 第42-43页 |
第二节 加强事前预防,有效利用网络技术 | 第43-46页 |
一、 加强信息反馈机制,转变应对理念 | 第43-44页 |
二、 有效利用网络技术手段 | 第44页 |
三、 加强网络谣言的预防和控制 | 第44-46页 |
第三节 加强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行政执行能力 | 第46-49页 |
一、 完善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快速处置能力 | 第46页 |
二、 加大政府信息透明,提升政府公信 | 第46-47页 |
三、 完善公众的利益诉求表达方式 | 第47-48页 |
四、 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 | 第48-49页 |
第四节 重视网络民意,实现多途径良性治理 | 第49-52页 |
一、 重视网络民意,与网民坦诚沟通 | 第49-51页 |
二、 实现多种途径互动的良性治理模式 | 第51页 |
三、 培养、规范和引导“意见领袖” | 第51-52页 |
第五节 构建公正的社会环境,提升政府形象 | 第52-54页 |
一、 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 第52-53页 |
二、 提升官员网络素养 | 第53页 |
三、 加强全体网民的教育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后记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