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服务体系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绪论 | 第9-17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已有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 | 第14-15页 |
|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2 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实施现状 | 第17-24页 |
|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 ·建筑节能改造与节能建筑 | 第17页 |
| ·节能服务公司与合同能源管理 | 第17-18页 |
| ·节能改造管理制度与节能改造服务体系 | 第18页 |
| ·国内既有建筑的能耗状况 | 第18-20页 |
| ·既有公共建筑的能耗状况 | 第19-20页 |
| ·既有居住建筑的能耗状况 | 第20页 |
| ·国内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实施现状 | 第20-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3 国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经验 | 第24-28页 |
| ·国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发展概况 | 第24-26页 |
| ·美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 第24-25页 |
| ·德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 第25-26页 |
| ·可供借鉴的国外经验 | 第26-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4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服务体系的构成和运行机制 | 第28-45页 |
| ·服务体系所涉及利益主体及其行为分析 | 第28-33页 |
| ·用能单位 | 第29-30页 |
| ·节能服务公司 | 第30-31页 |
| ·政府部门 | 第31-32页 |
| ·金融机构 | 第32页 |
| ·供能企业 | 第32-33页 |
|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 | 第33-38页 |
| ·经济激励机制 | 第33-36页 |
| ·监管机制 | 第36-37页 |
| ·能耗标准和评估服务机制 | 第37-38页 |
| ·节能改造服务体系的投资分摊模型 | 第38-44页 |
| ·多方合作投资分摊模型的构建 | 第38-40页 |
| ·模型的求解过程与结果分析 | 第40-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5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服务体系改善的过程 | 第45-54页 |
|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服务体系改善的主要环节 | 第45-46页 |
|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服务体系运行效果的评价 | 第46-53页 |
|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 | 第46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6-48页 |
| ·评价指标的分析 | 第48-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6 影响节能改造服务体系发展的关键因素 | 第54-59页 |
|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服务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54-55页 |
| ·调查概况 | 第55页 |
| ·调查数据分析 | 第55-58页 |
| ·研究结论 | 第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7 完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服务体系的相关建议 | 第59-62页 |
| ·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 第59页 |
| ·加强建筑节能改造服务机构的建设 | 第59-60页 |
| ·形成经济激励政策的长效机制 | 第60-61页 |
| ·建筑能耗信息平台的建设 | 第61-62页 |
| 8 结论 | 第62-64页 |
| ·主要结论 | 第62-63页 |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9-70页 |
| 附录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