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22页 |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0-17页 | 
| ·夯土建筑简述 | 第10-12页 | 
| ·传统夯土建筑低安全性的原因分析 | 第12-14页 | 
| ·新型夯土建筑与建造工艺 | 第14-16页 | 
|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 | 第16-17页 | 
| ·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22页 | 
| 2 夯土材料改良机理与材料特性研究 | 第22-32页 | 
| ·概述 | 第22页 | 
| ·夯土墙体材料改良机理分析 | 第22-25页 | 
| ·常用夯土改良材料及机理 | 第22-24页 | 
| ·夯土混合料的改良机理 | 第24-25页 | 
| ·夯土混合料的工程分类 | 第25-27页 | 
| ·夯土混合料的分类 | 第25-26页 | 
| ·夯土混合料与土石混合料的联系 | 第26-27页 | 
| ·夯土混合料的物理特性 | 第27-30页 | 
| ·颗粒分布及级配指标 | 第27-29页 | 
| ·颗粒密度和夯实密度 | 第29页 | 
| ·最优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 3 夯土混合料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第32-52页 | 
| ·概述 | 第32页 | 
| ·立方体试件设计与制作 | 第32-37页 | 
| ·基本材料 | 第32-33页 | 
| ·试验方案设计 | 第33-34页 | 
| ·土体最优含水率试验 | 第34-35页 | 
| ·颗粒分析试验 | 第35-36页 | 
| ·试验模型的制作 | 第36-37页 | 
| ·立方体抗压试验加载装置和过程 | 第37-39页 | 
| ·加载装置 | 第37-38页 | 
| ·加载过程与现象 | 第38-39页 | 
| ·立方体抗压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9-44页 | 
| ·不同配比的试件抗压强度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 ·不同最大粒径的试件抗压强度结果与分析 | 第42-43页 | 
| ·不同水泥含量的试件抗压强度结果与分析 | 第43-44页 | 
| ·夯土混合料立方体试件的受压破损机理 | 第44-46页 | 
| ·墙体弹性模量试验 | 第46-49页 | 
| ·棱柱体试件设计与制作 | 第46-47页 | 
| ·棱柱体试件的加载装置和过程 | 第47-48页 | 
| ·棱柱体抗压试验结果 | 第48-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2页 | 
| 4 新型夯土房屋抗震性能有限元分析 | 第52-74页 | 
| ·概述 | 第52页 | 
|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地震反应分析 | 第52-55页 | 
| ·结构频率及振型的求解 | 第52-53页 | 
| ·结构地震作用的计算 | 第53-54页 | 
| ·地震作用效应的组合 | 第54-55页 | 
| ·地震反应谱的确定 | 第55页 | 
| ·新型夯土房屋的建筑设计 | 第55-57页 | 
| ·基本参数的取值 | 第57-59页 | 
| ·结构分析中的基本假定 | 第57-58页 | 
| ·材料参数的确定 | 第58页 | 
| ·屋面荷载的取值 | 第58-59页 | 
| ·有限元简化模型的建立 | 第59-60页 | 
| ·不同夯土房屋在重力作用下的受力变形特点 | 第60-63页 | 
| ·夯土房屋的模态计算与分析 | 第63-64页 | 
| ·夯土房屋的反应谱法分析 | 第64-72页 | 
| ·结构在 X 方向(纵向)地震作用下的受力变形特点 | 第65-68页 | 
| ·结构在 Y 方向(横向)地震作用下的受力变形特点 | 第68-72页 | 
| ·新型夯土房屋改进建议 | 第72-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5 新型夯土房屋的建造实践 | 第74-80页 | 
| ·概述 | 第74页 | 
| ·传统夯筑技术 | 第74-75页 | 
| ·夯土机具的优化与改良 | 第75-76页 | 
| ·模板 | 第75页 | 
| ·夯筑工具 | 第75-76页 | 
| ·新型夯筑工艺与实践 | 第76-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 6 结论、建议及展望 | 第80-82页 | 
| ·结论 | 第80页 | 
| ·建议与展望 | 第80-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 附录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