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基金会公信力缺失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 ·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 ·关于公信力的研究 | 第9-12页 |
| ·关于基金会的研究 | 第12页 |
| ·关于基金会公信力研究 | 第12-14页 |
| ·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 第14-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结构安排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关于基金会及其公信力理论 | 第16-24页 |
| ·公信力的界定 | 第16-17页 |
| ·公信力的语意理解 | 第16页 |
| ·公信力的内涵理解 | 第16-17页 |
| ·基金会公信力的界定 | 第17-18页 |
| ·基金会的定义 | 第17-18页 |
| ·基金会公信力的定义 | 第18页 |
| ·基金会公信力的评价 | 第18-21页 |
| ·合法性 | 第19页 |
| ·业务能力 | 第19-20页 |
| ·财务状况 | 第20-21页 |
| ·社会评价 | 第21页 |
| ·基金会公信力的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 ·科尔曼的信任理论 | 第21-22页 |
| ·组织外形化理论 | 第22页 |
| ·社会心理学理论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红十字基金会及其公信力现状分析 | 第24-35页 |
| ·红十字基金会简介 | 第24-26页 |
| ·红基会性质及其宗旨 | 第24-25页 |
| ·红基会的组织结构设计 | 第25页 |
| ·红基会的发展历程 | 第25-26页 |
| ·红十字基金会公信力的评价与考察 | 第26-35页 |
| ·公共舆论及其结果分析 | 第26-30页 |
| ·问卷调查及其结果分析 | 第30-34页 |
| ·小结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红十字基金会的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35-44页 |
| ·自身管理方面 | 第35-37页 |
| ·专业人才的匮乏 | 第35页 |
| ·财务信息的不透明 | 第35-36页 |
| ·异化的理事会管理 | 第36-37页 |
| ·公益项目的低效运作 | 第37页 |
| ·制度设计方面 | 第37-39页 |
| ·问责机制的不健全 | 第37-38页 |
| ·激励机制不完善 | 第38页 |
| ·行业自律机制滞后 | 第38-39页 |
| ·外界监督方面 | 第39-42页 |
| ·政府监管的越位 | 第39-40页 |
| ·公众监督的不完善 | 第40-41页 |
| ·慈善立法监督不完善 | 第41-42页 |
| ·社会环境方面 | 第42-44页 |
| ·社会信任感缺失 | 第42-43页 |
| ·公众慈善意识的薄弱 | 第43-44页 |
| 第五章 提升红十字基金会公信力的对策建议 | 第44-50页 |
| ·加快建立问责机制 | 第44-46页 |
| ·完善捐赠信息平台建设公开透明 | 第46页 |
| ·改革社会监督委员会提升内部监督 | 第46-47页 |
| ·健全人才机制广纳贤才 | 第47页 |
| ·加强公关建设修复组织形象 | 第47-50页 |
| 结束语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 附录 | 第55-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