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内容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导论 | 第7-16页 |
一、 论题的缘起——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尊劳主义思潮引发的哲学反思 | 第7-10页 |
二、 论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第10-16页 |
(一) 词条“劳动”在哲学百科全书或哲学辞典中的空缺与疏漏 | 第10-12页 |
(二) 法兰克福学派在劳动议题上的反复 | 第12-13页 |
(三) 阿伦特劳动理论的优势和局限 | 第13-16页 |
第一章 阿伦特其人其说 | 第16-21页 |
第二章 阿伦特的劳动概念 | 第21-34页 |
第一节 阿伦特的劳动概念所坐落的理论空间 | 第21-27页 |
一、 积极生活与劳动 | 第21-22页 |
二、 公共领域/私人领域与劳动 | 第22-25页 |
三、财产(property)/财富(wealth)与劳动 | 第25-27页 |
第二节 劳动的类别与特性 | 第27-34页 |
一、 劳动的类别 | 第27-29页 |
二、 劳动的特性 | 第29-34页 |
第三章 劳动与政治 | 第34-44页 |
第一节 劳动与劳工运动 | 第34-37页 |
一、 劳动是反政治的 | 第34-35页 |
二、 从代表人民的劳工运动到维护劳工经济利益的工会 | 第35-37页 |
第二节 劳动者与革命 | 第37-44页 |
一、 美国的繁荣和平等滋养着欧洲的革命精神 | 第38-40页 |
二、 法国大革命与马克思的现代革命理论 | 第40-44页 |
第四章 西方劳动观的古今之变与阿伦特对现代劳动地位上升的思考 | 第44-59页 |
第一节 从古希腊到中世纪的劳动观 | 第44-49页 |
一、 荷马时代:人人参与劳动 | 第44-45页 |
二、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消费的地位高于劳动的地位 | 第45-48页 |
三、 中世纪:上帝赋予劳动以荣耀 | 第48-49页 |
第二节 现代思想史上劳动地位的上升 | 第49-55页 |
一、 路德与加尔文:新教伦理 | 第50-51页 |
二、 洛克、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的先驱 | 第51-53页 |
三、 狄德罗、伏尔泰、卢梭、富兰克林:劳动的赞美者 | 第53-54页 |
四、 黑格尔、傅立叶:马克思劳动思想的直接来源 | 第54-55页 |
第三节 阿伦特论现代劳动地位的上升 | 第55-59页 |
余论:阿伦特眼中的马克思——现代最伟大的劳动理论家 | 第59-67页 |
一、 对劳动和劳动阶级的赞美是马克思思想真正反传统之处 | 第60-62页 |
二、 马克思劳动思想中的自由悖论 | 第62-64页 |
三、 马克思对生命的颂扬 | 第64页 |
四、 马克思对未来劳动者社会的科学预言 | 第64-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