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党的建设论文--组织建设论文--党的纪律检查工作论文

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历史实践研究--基于政治生态环境变迁的分析

内容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24页
引言第24-57页
 第一节 论文选题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及其意义第26-30页
  一、 论文相关的几个概念和关键词的释义第26-29页
  二、 论文研究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第29-30页
  三、 论文研究的学术和社会价值第30页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第30-50页
  一、 关于“腐败”内涵的研究第31-32页
  二、 关于“腐败”本质和表现形式的研究第32-34页
  三、 关于“腐败”根源和功能的研究第34-35页
  四、 关于腐败的遏制与根除的研究第35-36页
  五、 关于特权与腐败尤其是权力腐败的关系研究第36-37页
  六、 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反腐败思想研究第37-38页
  七、 关于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历史与理论的研究第38-44页
  八、 关于中国社会转型期的腐败现象及反腐败的研究第44-47页
  九、 关于政治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第47-50页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第50-55页
  一、 论文研究的实施方案第50-51页
  二、 论文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第51-54页
  三、 论文研究的可行性分析第54-55页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55-57页
  一、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第55-56页
  二、 论文的不足之处第56-57页
上篇 革命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与调适的历程、特质第57-237页
 第一章 1921-1927 年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开启第59-91页
  第一节 1921-1927 年党的反腐败实践所面临的政治生态环境第60-71页
   一、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下的外部环境第60-70页
   二、 劣变生态因子诱发下腐败特征表现第70-71页
  第二节 1921-1927 年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开启及其评价第71-91页
   一、 开启状况第72-88页
   二、 历史评价第88-91页
 第二章 1927-1937 年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初步探索第91-135页
  第一节 1927-1937 年党的反腐败实践所面临的政治生态环境第92-115页
   一、 新旧转变中的密切层外部环境系统状况第92-105页
   二、 党内“左”、右倾错误削弱了党的权力运行体系反腐败的“免疫力”第105-114页
   三、 劣变生态因子诱发下腐败特征表现第114-115页
  第二节 1927-1937 年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初步正确化调构及其评价第115-135页
   一、 初步正确化调构状况第115-134页
   二、 历史评价第134-135页
 第三章 1937-1945 年革命时期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与调适的成熟第135-183页
  第一节 1937-1945 年党的反腐败实践所面临的政治生态环境第136-159页
   一、 新旧社会特点并存下的密切层外部环境第136-150页
   二、 党的权力运行体系内环境的“杂质”第150-158页
   三、 劣变生态因子诱发下腐败特征表现第158-159页
  第二节 1937-1945 年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成熟化调构及其评价第159-183页
   一、 成熟化调构状况第159-181页
   二、 历史评价第181-183页
 第四章 1945-1949 年革命时期党反腐败政治体系继续完善化的构建与调适第183-225页
  第一节 1945-1949 年党的反腐败实践所面临的政治生态环境第183-203页
   一、 新旧社会急促替换下的密切层外部环境第183-194页
   二、 党的权力运行体系内环境中出现的弊端第194-201页
   三、 劣变生态因子诱发下腐败特征表现第201-203页
  第二节 1945-1949 年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继续完善化调构及其评价第203-225页
   一、 继续完善化调构状况第203-223页
   二、 历史评价第223-225页
 小结:革命时期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轨迹特征及其原因探析第225-237页
  一、 轨迹特征:呈现出“正向性”发展的趋势第225-232页
   (一)、政党文化:从理想化趋向现实化、价值理性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统一的转化第225-226页
   (二)、政治社会化:从轻视到重视、规范到人格的转化第226-228页
   (三)、政治制度:从遵循到创新、分散到系统的转化第228-229页
   (四)、政治关系:从服从到指导、混杂到分工的转化第229-230页
   (五)、政治行为:从自在到自为、支持到规导的转化第230-232页
  二、 原因探析:多种积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232-237页
   (一)、对构建提供指导的理论武器的中国化发展第232-233页
   (二)、对外部生态环境基本特征的科学化分析第233-234页
   (三)、对党的权力异化主要发生源的正确性判断第234-235页
   (四)、对政治体系构建中几对关系的辩证性处理第235-237页
中篇 建设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与调适的历程、特质第237-403页
 第五章 1949-1956 年建设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的初步构建第239-301页
  第一节 1949-1956 年党的反腐败实践所面临的政治生态环境第240-271页
   一、 社会主义建设准备期下的密切层外部环境第240-258页
   二、 全面执政条件下党的权力运行体系内环境中隐藏的风险第258-268页
   三、 劣变生态因子诱发下腐败特征表现第268-271页
  第二节 1949-1956 年建设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的初步构建及其评价第271-301页
   一、 初步构建状况第271-298页
   二、 历史评价第298-301页
 第六章 1956-1966 年建设时期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曲折化的调构第301-369页
  第一节 1956-1966 年党的反腐败实践所面临的政治生态环境第302-341页
   一、 社会主义建设全面探索期下的密切层外部环境第302-326页
   二、 “左”倾错误指导下党的权力运行体系内环境中所隐藏的风险第326-337页
   三、 劣变生态因子诱发下腐败特征表现第337-341页
  第二节 、1956-1966 年建设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曲折化调构及其评价第341-369页
   一、 曲折化调构状况第341-367页
   二、 历史评价第367-369页
 第七章 1966-1978 年建设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失误化调构第369-394页
  第一节 1966-1978 年建设时期“左”倾错误指导下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失误化构建及其评价第370-387页
   一、 失误化构建状况第370-384页
   二、 历史评价第384-387页
  第二节 1966-1978 年建设时期正确倾向对失误化反腐路径的尝试性纠错第387-394页
   一、 在党的权力运行的指导思想上,力求实行由“庸俗化”向“科学化”的转变第387-388页
   二、 在党的权力人民性宗旨的发展性程度上,力求实行由“外部保障” 向“内涵发展”的转变第388-389页
   三、 在党的权力运行的规范上,力求实行由“无序”到“有序”的转变第389-390页
   四、 在党的权力运行的主体建设上,力求实行由“斗争清除”到“教育整顿”的转变第390-392页
   五、 在党的权力运行的监督方式上,力求实行由“群众运动”到“群众路线”的转变第392-394页
 小结:建设时期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轨迹特征及其原因探析第394-403页
  一、 轨迹特征:呈现出“逆态化”的趋势第394-398页
   (一)、政党文化:从革命精神内核到革命行为理念第394-395页
   (二)、政治社会化:从共产党员政治人格的塑造到领袖人格的盲崇第395页
   (三)、政治制度:从良性构建到总体缺失第395-396页
   (四)、政治关系:从政党主导到政党主宰第396-397页
   (五)、政治行为:从有序到无序第397-398页
  二 原因探析:多种消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398-403页
   (一)、对构建提供指导的理论武器的教条化理解第398-399页
   (二)、对外部生态环境基本特征的错误化定性第399-400页
   (三)、对党的权力异化主要发生源的失误化判断第400-403页
   (四)、对革命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一些成功经验的绝对化运用·378第403页
下篇 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与调适的历程、特质第403-550页
 第八章 1978-1992 年改革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的初步构建第405-451页
  第一节 1978-1992 年党的反腐败实践所面临的政治生态环境第406-432页
   一、 改革开放新局面开创期下的密切层外部环境第406-424页
   二、 转轨期下党的权力运行政治体系内环境中隐藏的风险第424-430页
   三、 劣变生态因子诱发下腐败特征表现第430-432页
  第二节 1978-1992 年改革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的初步构建及其评价第432-451页
   一、 初步构建状况第432-449页
   二、 历史评价第449-451页
 第九章 1992-2002 年改革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的继续调适性构建第451-501页
  第一节 1992-2002 年党的反腐败实践所面临的政治生态环境第452-475页
   一、 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下的密切层外部环境第452-469页
   二、 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权力运行体系内环境中滋生的错误化倾向第469-473页
   三、 劣变生态因子诱发下腐败特征表现第473-475页
  第二节 1992-2002 年改革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的继续调适性构建及其评价第475-501页
   一、 继续调适性构建状况第475-499页
   二、 历史评价第499-501页
 第十章 2002 年以来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的深度化调构第501-544页
  第一节 2002 年以来党的反腐败实践所面临的政治生态环境第502-524页
   一、 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下的密切层外部环境第502-518页
   二、 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发展条件下权力运行体系内滋生的劣变生态因子第518-521页
   三、 劣变生态因子诱发下腐败特征表现第521-524页
  第二节 2002 年以来改革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深度化调构及其评价第524-544页
   一、 深度化调构状况第524-542页
   二、 评价第542-544页
 小结:改革新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轨迹特征及其原因探析第544-550页
  一、 轨迹特征:呈现出“深度化”趋势第544-548页
   (一)、政党文化:从坚持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到科学性与人本性的统一第544-545页
   (二)、政治社会化:从坚持廉政文化建设的工具性到合工具性与目标性的统一第545-546页
   (三)、政治制度:从坚持制度的保障功能到保障与预防功能的统一第546页
   (四)、政治关系:从坚持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民主法治化到与民主法治化与科学化的统一第546-547页
   (五)、政治行为:从坚持惩处腐败到惩处和预防腐败的统一、群众参与反腐制度建设方面的渠道拓宽到渠道拓宽和权利保障的统一第547-548页
  二 非完全耦合的原因探析: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548-550页
   (一)、变迁化的政治生态环境:诱发权力异化的劣变生态因子的种类和体制原因的复杂性第548-549页
   (二)、调构的反腐败政治体系:与政治生态环境的变迁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同步性第549-550页
结束语: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历史规律和现实启示第550-558页
 一、 历史规律第550-555页
  (一)、富于变化的政治生态环境决定了反腐败政治体系的构建不是一劳永逸的第550-551页
  (二)、反腐败政治体系调构正确与否关键取决于对特定时期政治生态环境内容的科学判断第551-552页
  (三)、后一个阶段的政治体系构建是对前一个阶段相关内容的积极性“扬弃”第552-553页
  (四)、每一个阶段反腐败政治体系调构本身也是个处理诸多辩证关系的逐渐深入化过程第553-555页
 二、 现实启示第555-558页
  (一)、要把进一步深化内外政治生态环境的变革,视为有效而彻底地反腐败的基本途径第555-556页
  (二)、要科学把握和分析当下变迁化政治生态环境的特质和性质,从而理性地选择反腐败的路径第556-557页
  (三)、要清醒地认识到当下诱发腐败的劣变生态因子的复杂多样性,务必将反腐败斗争视为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第557-558页
参考文献第558-586页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第586-588页
后记第588页

论文共5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冯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
下一篇:阿伦特劳动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