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20页 |
第1章 导论 | 第20-41页 |
·选题背景 | 第20-2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25-34页 |
·经济增长理论综述 | 第26-30页 |
·区域经济趋同(收敛)理论综述 | 第30-33页 |
·评述 | 第33-34页 |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4-36页 |
·研究目的 | 第34-35页 |
·研究意义 | 第35-36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6-37页 |
·理论支持与研究思路 | 第37-38页 |
·理论支持 | 第37页 |
·研究思路 | 第37-38页 |
·论文的研究路径 | 第38-39页 |
·关键概念的界定 | 第39-40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40-41页 |
第2章 人力资本理论与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路径 | 第41-64页 |
·人力资本理论与人力资本流动理论 | 第41-46页 |
·人力资本理论 | 第41-44页 |
·人力资本流动理论 | 第44-46页 |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模型 | 第46-62页 |
·引入技术进步的索罗—斯旺模型中的人力资本含义 | 第46-48页 |
·AK模型及其人力资本含义 | 第48-50页 |
·罗默收益递增型增长模型中的人力资本含义 | 第50-51页 |
·"干中学"和知识外溢模型的人力资本含义 | 第51-53页 |
·宇泽—卢卡斯两部门内生增长模型中的人力资本含义 | 第53-62页 |
·本章结论 | 第62-64页 |
第3章 落后地区实现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本集聚机制 | 第64-89页 |
·教育与人力资本积累 | 第64-73页 |
·教育与人力资本形成 | 第64页 |
·"木桶理论"与不同教育形式的投资选择 | 第64-66页 |
·落后地区的不同教育投资制度比较 | 第66-68页 |
·经验启示:基础教育与中等教育优先的人力资本积累政策 | 第68-71页 |
·区分落后国家与一国落后地区的教育投资选择 | 第71-73页 |
·产业集聚与人力资本积累 | 第73-81页 |
·产业集聚及其作用机理 | 第73-74页 |
·落后地区产业集聚与人力资本积累:效应分析 | 第74-76页 |
·落后地区产业集聚:方式选择 | 第76-79页 |
·落后地区产业增长极与人力资本积累 | 第79-81页 |
·城市化与人力资本积累 | 第81-87页 |
·城市化及其作用机理 | 第81-82页 |
·落后地区城市化与人力资本积累:效应分析 | 第82-84页 |
·落后地区城市化:方式选择 | 第84-86页 |
·落后地区城市增长极与人力资本积累 | 第86-87页 |
·本章结论 | 第87-89页 |
第4章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国际国内经验及启示 | 第89-129页 |
·人力资本与美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 | 第89-94页 |
·人口迁移和教育与人力资本积累 | 第89-91页 |
·产业集聚与人力资本积累 | 第91-92页 |
·城市化与人力资本积累 | 第92-94页 |
·人力资本与日本经济腾飞 | 第94-97页 |
·人力资本与亚州四小龙的经济追赶 | 第97-112页 |
·人力资本与韩国经济增长 | 第97-102页 |
·人力资本与香港经济增长 | 第102-105页 |
·人力资本与新加坡经济增长 | 第105-108页 |
·人力资本与台湾经济增长 | 第108-112页 |
·人力资本与中国珠三角地区经济增长 | 第112-120页 |
·改革开放初期的珠三角人力资本 | 第112-115页 |
·珠三角对人力资本的吸引效应 | 第115-119页 |
·人力资本对珠三角经济的促进作用 | 第119-120页 |
·人力资本与中国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 | 第120-126页 |
·长三角地区人力资本分析 | 第121-122页 |
·长三角地区产业集聚与人力资本集聚效应 | 第122-124页 |
·长三角地区城市化与人力资本集聚效应 | 第124-126页 |
·结论与启示 | 第126-129页 |
第5章 中国东西部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要素差异:统计描述 | 第129-164页 |
·中国东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度量 | 第129-139页 |
·人力资本度量方法 | 第129-131页 |
·中国东西部地区从业人员总量的度量 | 第131-133页 |
·中国东西部地区从业人员学历构成 | 第133-134页 |
·中国东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存量的度量 | 第134-136页 |
·中国东西部地区基础人力资本与专业化人力资本的度量 | 第136-139页 |
·中国东西部地区物质资本存量估计 | 第139-147页 |
·中国东西部地区固定资本存量的估计 | 第140-142页 |
·中国东西部地区存货增加的估计 | 第142-144页 |
·中国东西部地区资本存量总量的估计 | 第144-147页 |
·影响中国东西部地区物质资本存量各因素分析 | 第147-160页 |
·中国东西部地区物质资本与中央政府财政转移支付 | 第147-150页 |
·中国东西部地区之间金融资本配置的度量 | 第150-155页 |
·资本市场中的资本流动在中国东西部地区配置数量估计 | 第155-156页 |
·中国东西部地区外国直接投资的度量 | 第156-159页 |
·中国东西部地区价格差与资本流动在地区间的流动 | 第159-160页 |
·中国东西部地区资本边际报酬与人力资本存量的因果关系 | 第160-162页 |
·本章结论 | 第162-164页 |
第6章 中国东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流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164-185页 |
·1999—2006年东西部地区劳动力流动数量估计 | 第164-166页 |
·中国东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流动影响因素分析 | 第166-171页 |
·微观视角分析 | 第166-168页 |
·宏观视角分析 | 第168-171页 |
·影响人力资本流动各因素指标选取和数据统计 | 第171-174页 |
·因变量指标的确定及数量估计 | 第171-172页 |
·自变量指标的确定及数据统计 | 第172-174页 |
·中国东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流动模型 | 第174-183页 |
·东部地区人力资本流动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 第174-179页 |
·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流动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 第179-183页 |
·本章结论 | 第183-185页 |
第7章 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积累的路径选择 | 第185-229页 |
·西部地区教育与人力资本积累 | 第185-197页 |
·政府在西部教育中的作用 | 第186-190页 |
·西部地区教育结构的选择 | 第190-197页 |
·西部地区产业集聚与人力资本积累 | 第197-210页 |
·当前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存在问题分析 | 第198-200页 |
·政府作用与西部地区产业集聚模式 | 第200-203页 |
·西部地区产业选择与人力资本积累 | 第203-210页 |
·西部地区城市化与人力资本积累 | 第210-220页 |
·西部地区城市化的现实分析 | 第211-215页 |
·西部地区城市化带动人力资本积累的路径选择 | 第215-220页 |
·西部地区培育增长极与人力资本积累 | 第220-225页 |
·西部地区增长极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221页 |
·西部地区增长极的选择 | 第221-225页 |
·发挥政府政策在西部地区集聚人力资本积累中的导向作用 | 第225-227页 |
·本章结论 | 第227-229页 |
结束语 | 第229-232页 |
附录 | 第232-239页 |
参考文献 | 第239-249页 |
博士在读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249-250页 |
致谢 | 第250-2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