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和思考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 第11-17页 |
一、历史学及历史人类学相关理论 | 第12-14页 |
二、族群及族群认同理论 | 第14-16页 |
三、文化变迁理论 | 第16-17页 |
第三节 研究文献回顾 | 第17-23页 |
一、历史源流类 | 第18-19页 |
二、结构特质类 | 第19-21页 |
三、教育发展类 | 第21-23页 |
第二章 黔北仡佬族的历史渊源 | 第23-33页 |
第一节 仡佬族的起源 | 第23-29页 |
一、关于仡佬族族源的两种说法 | 第23-25页 |
二、历史上的濮人 | 第25-29页 |
第二节 黔北地区的仡佬族先民 | 第29-33页 |
一、濮人时期 | 第29-30页 |
二、僚人时期 | 第30-31页 |
三、仡佬族名称的出现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杂居共处下的平稳发展 | 第33-47页 |
第一节 仡佬单一民族的形成 | 第33-36页 |
第二节 中央王朝对黔北仡佬族的政治统治形式 | 第36-39页 |
一、唐宋时期的羁縻统治 | 第36-37页 |
二、元明时期的土司制度 | 第37-39页 |
第三节 黔北仡佬族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 | 第39-43页 |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 第39-40页 |
二、畜牧业的兴盛 | 第40-41页 |
三、手工业的发展 | 第41页 |
四、商业贸易的发展 | 第41-42页 |
五、民族特征明显 | 第42-43页 |
第四节 唐宋至明初黔北仡佬族平稳发展的原因 | 第43-47页 |
一、中央王朝对黔北地区的重视 | 第43-44页 |
二、相对稳定的局势 | 第44页 |
三、交通的改善 | 第44-45页 |
四、汉族移民的带动作用 | 第45页 |
五、汉文化的传播和教育的兴盛 | 第45-47页 |
第四章 仡佬族的衰落与"消亡" | 第47-69页 |
第一节 中央王朝对黔北地区的经营 | 第47-51页 |
一、卫所制度与"移民宽乡" | 第47-48页 |
二、改土归流 | 第48-51页 |
第二节 仡佬族的严重"汉化" | 第51-59页 |
一、汉文献典籍中记载的缺失 | 第51-52页 |
二、传统生计的改变 | 第52-55页 |
三、生产关系的改变 | 第55-57页 |
四、居住的分散和大规模迁徙 | 第57-58页 |
五、俗同汉族 | 第58-59页 |
第三节 黔北仡佬族走向衰落的原因 | 第59-65页 |
一、改土归流的彻底 | 第59-60页 |
二、战争的频繁 | 第60-63页 |
三、阶级矛盾的深化 | 第63页 |
四、汉文化的深入 | 第63-65页 |
第四节 民国时期高压民族政策与黔北仡佬族的"消亡" | 第65-69页 |
一、政局的动荡 | 第66页 |
二、经济的萧条 | 第66页 |
三、民族同化政策的施行 | 第66-69页 |
第五章 黔北仡佬族的族群认同建构 | 第69-101页 |
第一节 从人口变化看黔北仡佬族的重建 | 第69-70页 |
第二节 民族识别下仡佬族的重建 | 第70-75页 |
一、民族识别的中国化背景 | 第71页 |
二、民族识别的原则 | 第71-73页 |
三、对仡佬族的民族识别 | 第73-75页 |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建立 | 第75-77页 |
一、中国第一仡佬族乡的成立 | 第75-76页 |
二、民族自治县的成立 | 第76-77页 |
第四节 黔北仡佬族重建的条件和基础 | 第77-97页 |
一、共同的历史记忆与祖先崇拜 | 第77-85页 |
二、"地缘"与"血缘"关系的凝聚力与相对稳定性 | 第85-86页 |
三、传统文化的遗存 | 第86-97页 |
第五节 黔北仡佬族族群重建的动力 | 第97-101页 |
一、仡佬族人的主观认同和理性选择 | 第97-98页 |
二、族群互动对族群认同建构的影响 | 第98-99页 |
三、国家权力对族群认同抉择的促进 | 第99-101页 |
第六章 黔北仡佬族文化的复兴 | 第101-117页 |
第一节 政府主导下的文化复兴 | 第101-113页 |
一、对仡佬族民族语言的保护 | 第101-105页 |
二、仡佬族文化村的保护和打造 | 第105-107页 |
三、传统节日和仪式的恢复 | 第107-110页 |
四、仡佬族傩文化的保护 | 第110-111页 |
五、发展民族教育 | 第111-113页 |
第二节 黔北仡佬族文化复兴的困境 | 第113-114页 |
第三节 黔北仡佬族文化复兴的路径思考 | 第114-117页 |
结论 | 第117-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3-134页 |
后记 | 第134-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