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尊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社交焦虑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5-29页 |
1 自尊 | 第15-23页 |
·自尊的定义 | 第15-17页 |
·自尊的结构 | 第17-19页 |
·自尊“倒立金字塔”模型(本研究理论支持) | 第19-21页 |
·自尊的影响因素 | 第21-23页 |
2 一般自我效能感 | 第23-25页 |
·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内涵 | 第23页 |
·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自尊的区别 | 第23-24页 |
·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实证研究 | 第24-25页 |
3 社交焦虑 | 第25-26页 |
·社交焦虑的内涵 | 第25页 |
·社交焦虑的成因 | 第25-26页 |
·社交焦虑的实证研究 | 第26页 |
4 自尊与自我效能感、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 | 第26-28页 |
5 关于自尊的干预研究 | 第28-29页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29-34页 |
1 提出问题 | 第29-31页 |
·以往研究的局限与启示 | 第29-30页 |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 | 第30-31页 |
2 研究假设 | 第31页 |
3 研究意义 | 第31-32页 |
·理论意义 | 第31-32页 |
·现实意义 | 第32页 |
4 研究思路 | 第32-34页 |
第三部分 研究过程 | 第34-88页 |
研究一 外显自尊量表修订及自尊各成分关系 | 第34-49页 |
1 外显自尊量表的修订 | 第34-42页 |
·研究目的 | 第34页 |
·研究对象 | 第34-35页 |
·研究方法及工具 | 第35页 |
·数据处理 | 第35页 |
·研究结果 | 第35-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2 自尊各成分间关系探究 | 第42-46页 |
·研究目的 | 第42页 |
·研究假设 | 第42页 |
·研究对象 | 第42页 |
·研究方法及工具 | 第42-44页 |
·数据处理 | 第44页 |
·研究结果 | 第44-46页 |
·小结 | 第46页 |
3 讨论 | 第46-48页 |
·外显自尊量表的修订 | 第46-47页 |
·自尊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47-48页 |
4 结论 | 第48-49页 |
·外显自尊量表的修订 | 第48页 |
·自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 第48-49页 |
研究二 自尊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 | 第49-73页 |
1 内隐自尊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社交焦虑的关系 | 第49-53页 |
·研究目的 | 第49页 |
·研究假设 | 第49页 |
·研究对象 | 第49页 |
·研究方法及工具 | 第49-50页 |
·数据处理 | 第50页 |
·研究结果 | 第50-53页 |
·小结 | 第53页 |
2 外显自尊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社交焦虑的关系 | 第53-60页 |
·研究目的 | 第53-54页 |
·研究假设 | 第54页 |
·研究对象 | 第54页 |
·研究方法及工具 | 第54页 |
·数据处理 | 第54页 |
·研究结果 | 第54-59页 |
·小结 | 第59-60页 |
3 元自尊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社交焦虑的关系 | 第60-66页 |
·研究目的 | 第60页 |
·研究假设 | 第60页 |
·研究对象 | 第60-61页 |
·研究方法及工具 | 第61页 |
·数据处理 | 第61页 |
·研究结果 | 第61-65页 |
·小结 | 第65-66页 |
4 一般自我效能感在自尊和社交焦虑间的中介效应 | 第66-70页 |
·研究目的 | 第66页 |
·研究假设 | 第66页 |
·研究对象 | 第66-67页 |
·研究方法及工具 | 第67页 |
·数据处理 | 第67页 |
·研究结果 | 第67-70页 |
·小结 | 第70页 |
5 讨论 | 第70-72页 |
·大学生自尊的总体状况 | 第70页 |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社交焦虑的特点 | 第70-71页 |
·自尊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社交焦虑三者间的关系 | 第71-72页 |
6 结论 | 第72-73页 |
·不同类别大学生自尊的特点 | 第72页 |
·不同类别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社交焦虑的特点 | 第72页 |
·自尊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社交焦虑的相互关系 | 第72-73页 |
研究三 大学生提升自尊团体的心理干预研究 | 第73-88页 |
1 研究目的 | 第73页 |
2 研究对象 | 第73页 |
3 研究方法 | 第73-75页 |
·评估工具 | 第73页 |
·研究程序 | 第73-74页 |
·无关变量控制 | 第74页 |
·研究方案 | 第74-75页 |
4 数据处理 | 第75页 |
5 研究结果 | 第75-85页 |
·提升自尊团体干预情况的量化分析 | 第75-82页 |
·提升自尊团体干预情况的质性分析 | 第82-85页 |
6 讨论 | 第85-87页 |
·提升自尊团体总体干预效果的讨论 | 第85-86页 |
·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状况的影响机制分析 | 第86-87页 |
7 结论 | 第87-88页 |
第四部分 总体讨论 | 第88-97页 |
1 量表修订中的本土化 | 第88-89页 |
2 自尊的结构分析 | 第89-90页 |
3 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 | 第90-91页 |
4 中介变量的作用机制分析 | 第91-92页 |
5 社会比较中的自我评价机制 | 第92-93页 |
6 团体疗效机制分析 | 第93-96页 |
·团体凝聚力 | 第94页 |
·人际学习 | 第94-95页 |
·发展社交技巧 | 第95页 |
·利他主义 | 第95页 |
·希望重塑 | 第95-96页 |
7 团体辅导对高校组织管理的积极意义 | 第96-97页 |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与局限 | 第97-100页 |
1 研究结论 | 第97-98页 |
2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建议 | 第98-100页 |
·研究对象的偏差性 | 第98页 |
·资料分析略显粗糙 | 第98页 |
·IAT实验的局限性 | 第98页 |
·自尊结构与稳定性关系的探讨 | 第98-99页 |
·团体效果的持续性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6页 |
附录 | 第106-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