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 | 第1-11页 |
| 第1章 教育权利社会保障概述 | 第11-20页 |
| ·教育权利的内涵 | 第11-15页 |
| ·权利概述 | 第11-13页 |
| ·教育权利 | 第13-15页 |
| ·教育权利社会保障 | 第15-20页 |
| ·社会保障概述 | 第15-17页 |
| ·教育权利社会保障的客观必然 | 第17-18页 |
| ·教育权利社会保障的实质内容 | 第18-20页 |
| 第2章 美国教育权利社会保障的历史追溯 | 第20-30页 |
| ·孕育萌芽期--独立前殖民地时期 | 第20-21页 |
| ·宗教教育权利观 | 第20-21页 |
| ·《祛魔法案》--教育权利社会保障的萌芽 | 第21页 |
| ·成长发展期--独立后至二十世纪初 | 第21-24页 |
| ·教育成为国家的职责--教育权利社会保障的基本模式 | 第22页 |
| ·公共教育运动--教育权利社会保障的伟大开端 | 第22-23页 |
| ·赠地学院--教育权利社会保障的纵向延伸 | 第23页 |
| ·特殊群体教育--教育权利社会保障的横向拓展 | 第23-24页 |
| ·建设成型期--二十世纪30至70年代 | 第24-27页 |
| ·教育权利社会保障的理论建设 | 第25页 |
| ·教育权利社会保障的体制建设 | 第25-26页 |
| ·教育权利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 | 第26-27页 |
| ·改革创新期--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 | 第27-30页 |
| ·美国教育权利社会保障的市场化 | 第27-28页 |
| ·美国教育权利社会保障的社会化 | 第28-30页 |
| 第3章 美国教育权利社会保障的现状剖析 | 第30-44页 |
| ·美国教育权利社会保障的目标 | 第30-31页 |
| ·根本目标--人权与发展 | 第30页 |
| ·直接目标--公平与效益 | 第30-31页 |
| ·美国教育权利社会保障的主体 | 第31-33页 |
| ·责任主体--国家和政府 | 第31-32页 |
| ·参与主体--社区、学校、家庭 | 第32-33页 |
| ·美国教育权利社会保障的条件 | 第33-36页 |
| ·观念条件 | 第33-34页 |
| ·理论条件 | 第34-35页 |
| ·经济条件 | 第35页 |
| ·政治条件 | 第35-36页 |
| ·教育条件 | 第36页 |
| ·美国教育权利社会保障的内容 | 第36-39页 |
| ·教育享有权 | 第36-37页 |
| ·教育要求权 | 第37页 |
| ·教育自由权 | 第37-38页 |
| ·教育福利权 | 第38页 |
| ·教育收益权 | 第38-39页 |
| ·美国教育权利社会保障的方法策略 | 第39-44页 |
| ·主要方法 | 第39-40页 |
| ·具体策略 | 第40-44页 |
| 第4章 美国教育权利社会保障的评析借鉴 | 第44-52页 |
| ·美国教育权利社会保障的经验成就 | 第44-45页 |
| ·美国教育权利社会保障意识明确 | 第44页 |
| ·美国教育权利社会保障法规健全 | 第44-45页 |
| ·美国教育权利社会保障资源丰富 | 第45页 |
| ·美国教育权利社会保障受惠面广 | 第45页 |
| ·美国教育权利社会保障的突出问题 | 第45-47页 |
| ·道德风险 | 第45-46页 |
| ·反向抵触 | 第46页 |
| ·离析效应 | 第46页 |
| ·教育质量滑坡 | 第46页 |
| ·受惠不平衡 | 第46-47页 |
| ·美国教育权利社会保障对我国的启示借鉴 | 第47-52页 |
| ·我国教育权利社会保障现状 | 第47-49页 |
| ·对我国教育权利社会保障的若干建议 | 第49-52页 |
| 注释 | 第52-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