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前言 | 第9-24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24-3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1-107页 |
| 第一部分 玉米抗旱性鉴定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 第31-101页 |
| 一、 玉米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研究 | 第31-67页 |
| 1. 形态学指标 | 第31-39页 |
| 1.1 根系发达程度与玉米抗旱性 | 第31-34页 |
| 1.2 叶的形态结构与玉米抗旱性 | 第34-38页 |
| 1.3 茎的形态结构与玉米抗旱性 | 第38-39页 |
| 2. 生长发育指标 | 第39-46页 |
| 2.1 种子萌发状况与玉米抗旱性 | 第39-42页 |
| 2.2 干旱后幼苗存活率与玉米抗旱性 | 第42-43页 |
| 2.3 株高与玉米抗旱性 | 第43-44页 |
| 2.4 单株叶面积与玉米抗旱性 | 第44页 |
| 2.5 干物质的形成、分配与玉米抗旱性 | 第44-45页 |
| 2.6 散粉抽丝间隔日数与玉米抗旱性 | 第45-46页 |
| 3. 生理生化指标 | 第46-64页 |
| 3.1 水分状况指标与玉米抗旱性 | 第46-51页 |
| 3.2 细胞膜伤害状况指标与玉米抗旱性 | 第51-52页 |
| 3.3 渗透调节状况指标与玉米抗旱性 | 第52-54页 |
| 3.4 ABA、Ca~(2+)含量与玉米抗旱性 | 第54-55页 |
| 3.5 光合作用状况指标与玉米抗旱性 | 第55-57页 |
| 3.6 保护性物质保护性酶状况指标与玉米抗旱性 | 第57-62页 |
| 3.7 硝酸还原酶活性与玉米抗旱性 | 第62-63页 |
| 3.8 根系生理活性状况指标与玉米抗旱性 | 第63-64页 |
| 4. 产量指标 | 第64-67页 |
| 4.1 抗旱指数与玉米抗旱性 | 第64-65页 |
| 4.2 穗部性状与玉米抗旱性 | 第65-67页 |
| 二、 玉米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筛选与体系的建立 | 第67-93页 |
| 1. 灰色系统理论及关联度分析法 | 第67-68页 |
| 2. 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68-92页 |
| 3. 玉米抗旱性鉴定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92-93页 |
| 三、 辽宁省生产上推广玉米品种抗旱性鉴定 | 第93-101页 |
| 1. 玉米抗旱性的间接鉴定 | 第93-97页 |
| 2. 玉米生育中期抗旱性的直接鉴定 | 第97-99页 |
| 3. 玉米生育前期抗旱性的直接鉴定 | 第99-100页 |
| 4. 玉米全生育期抗旱性的综合评定 | 第100-101页 |
| 第二部分 玉米抗旱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101-107页 |
| 1. 叶片水分状况指标的遗传分析 | 第101-103页 |
| 2. 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遗传分析 | 第103-104页 |
| 3. 细胞膜伤害状况指标的遗传分析 | 第104-105页 |
| 4. ASI的遗传分析 | 第105-107页 |
| 讨论 | 第107-117页 |
| 1. 玉米抗旱性鉴定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107-109页 |
| 2. 玉米根系参数与抗旱性的关系 | 第109-110页 |
| 3. 玉米芽、苗期抗旱性与玉米抗旱性鉴定的关系 | 第110页 |
| 4. 玉米在干旱条件下的生理生化反应与玉米抗旱性鉴定 | 第110-111页 |
| 5. 水分胁迫下玉米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反应 | 第111-112页 |
| 6. 玉米抽雄期遇旱减产原因分析 | 第112-113页 |
| 7. 玉米抗旱性鉴定指标体系的分析 | 第113-115页 |
| 8. 玉米抗旱性状遗传规律的分析 | 第115-11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7-129页 |
| 英文摘要 | 第129-131页 |
| 致谢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