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4-39页 |
·概述 | 第14-15页 |
·研究目的 | 第15-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24页 |
·研究意义 | 第24-36页 |
·理论意义 | 第25-29页 |
·实践意义 | 第29-32页 |
·方法论意义 | 第32-36页 |
·论文结构 | 第36-39页 |
第2章 建构中国典籍英译理论体系的准备 | 第39-111页 |
·概述 | 第39页 |
·相关术语界定 | 第39-51页 |
·思想 | 第39-42页 |
·理论 | 第42-46页 |
·理论体系 | 第46-51页 |
·建构中国典籍英译理论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51-76页 |
·“典籍英译”范围及概念的界定 | 第51-56页 |
·中国典籍英译发展及现状概述 | 第56-61页 |
·中国典籍英译理论体系建构的必要性 | 第61-69页 |
·中国典籍英译理论体系建构的可行性 | 第69-76页 |
·建构理论体系应有的思维方式:融合诗性思维与理性思维 | 第76-99页 |
·诗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80-84页 |
·诗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特点及其表现 | 第84-91页 |
·诗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融合 | 第91-94页 |
·诗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融合在典籍英译中的应用 | 第94-99页 |
·国内学者对建构翻译理论体系的看法 | 第99-104页 |
·中国典籍英译理论体系建构的设想 | 第104-110页 |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3章 “传神达意”的内涵探究 | 第111-200页 |
·概述 | 第111-113页 |
·“传神达意”的客观因素 | 第113-138页 |
·“达意”的客观因素 | 第113-117页 |
·“传神”的客观因素 | 第117-138页 |
·“传神达意”的主观因素 | 第138-162页 |
·守其神,专其一的老庄思想 | 第139-144页 |
·崇尚简约自然 | 第144-149页 |
·翻译与研究并重 | 第149-156页 |
·迁想妙得与临见妙裁 | 第156-158页 |
·真枪实刀的苦译精神与饱满的翻译热情 | 第158-162页 |
·“传神达意”的内涵及其要点 | 第162-199页 |
·“达意”的内涵及其要点 | 第162-185页 |
·“传神”的内涵及其要点 | 第185-196页 |
·“传神达意”的整体性 | 第196-19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9-200页 |
第4章 “传神达意”与“中观理论”、“原则—参数”的契合 | 第200-232页 |
·概述 | 第200-202页 |
·默顿“中观理论”的内涵和特点及其与“传神达意”的契合点 | 第202-212页 |
·“中观理论”的内涵及特点 | 第203-208页 |
·“中观理论”与“传神达意”的契合点 | 第208-212页 |
·乔姆斯基的“原则—参数”模式和“最简方案”及其与“传神达意”的契合点 | 第212-221页 |
·“原则—参数”和“最简方案”的内涵及特点 | 第212-218页 |
·“原则—参数”模式、“最简方案”与“传神达意”的契合点 | 第218-221页 |
·“传神达意”与其它译论的比较: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 第221-230页 |
·本章小结 | 第230-232页 |
第5章 “传神达意”在中国典籍英译实践中的应用 | 第232-362页 |
·概述 | 第232-233页 |
·译文的可比性原则及本文译文比读方法说明 | 第233-240页 |
·“传神达意”在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应用 | 第240-293页 |
·《诗经》 | 第241-266页 |
·《汉魏六朝诗三百首》 | 第266-278页 |
·《陶渊明集》 | 第278-293页 |
·“传神达意”在中国古典散文翻译中的应用 | 第293-327页 |
·《庄子》 | 第294-312页 |
·“石钟山记” | 第312-327页 |
·“传神达意”在中国古典戏剧翻译中的应用 | 第327-356页 |
·《牡丹亭》 | 第328-344页 |
·“思凡” | 第344-356页 |
·“传神达意”在中国古典小说翻译中的应用 | 第356-360页 |
·本章小结 | 第360-36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362-373页 |
·小结 | 第362-365页 |
·研究的贡献 | 第365-367页 |
·研究的局限 | 第367-368页 |
·可拓展的研究空间 | 第368-373页 |
附录一:汪榕培教授简介 | 第373-375页 |
附录二:汪榕培教授访谈录 | 第375-383页 |
附录三:汪榕培教授译著作一览表(1982—2010) | 第383-390页 |
参考文献 | 第390-415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出版或发表的论译著作及参与的项目 | 第415-416页 |
致谢 | 第416-4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