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生态环境评价定义和分类 | 第10页 |
·生态环境评价的重要性 | 第10-11页 |
·生态环境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生态环境评价方法和技术概述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16-17页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16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6-17页 |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基于遥感的土地利用/覆盖信息提取 | 第17-18页 |
·基于RS利GIS的北京市生态环境评价研究 | 第18页 |
·基于COMGIS的北京市生态环境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18-19页 |
第三章 基于遥感的土地利用/覆盖信息提取 | 第19-23页 |
·数据源 | 第19-20页 |
·多源、多时相遥感数据 | 第19-20页 |
·土地退化数据 | 第20页 |
·环境质量数据 | 第20页 |
·地物覆盖信息提取 | 第20-23页 |
第四章 基于区县级评价单元的北京市生态环境评价 | 第23-45页 |
·评价单元划分 | 第23页 |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 第23-27页 |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 | 第23-24页 |
·生物丰度指数 | 第24-25页 |
·植被覆盖指数 | 第25页 |
·水网密度指数 | 第25-26页 |
·土地退化指数 | 第26页 |
·污染负荷指数(环境质量指数) | 第26页 |
·生态环境状况分等定级 | 第26-27页 |
·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幅度分级 | 第27页 |
·北京市2006年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与分析 | 第27-37页 |
·全市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与分析 | 第28页 |
·城区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与分析 | 第28-29页 |
·生物丰度指数评价与分析 | 第29-31页 |
·植被覆盖指数评价与分析 | 第31-33页 |
·水网密度指数评价与分析 | 第33-34页 |
·土地退化指数评价与分析 | 第34-36页 |
·环境质量指数评价与分析 | 第36-37页 |
·2000—2006年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分析 | 第37-45页 |
·全市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分析 | 第37页 |
·各区县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分析 | 第37-39页 |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 | 第39-42页 |
·生物丰度指数和植被覆盖指数变化分析 | 第42-43页 |
·水网密度指数变化分析 | 第43-44页 |
·土地退化指数变化分析 | 第44页 |
·环境质量指数变化分析 | 第44-45页 |
第五章 基于功能区划的北京市生态环境评价 | 第45-58页 |
·功能区划范围和职能 | 第45-46页 |
·各个功能分区土地利用/覆盖现状 | 第46-50页 |
·耕地 | 第46-47页 |
·林地 | 第47-48页 |
·草地 | 第48页 |
·水域 | 第48-49页 |
·建设用地 | 第49-50页 |
·未利用土地 | 第50页 |
·2005-2006年生态环境状况分析 | 第50-56页 |
·整体生态状况评价与分析 | 第50-52页 |
·生物丰度指数 | 第52-54页 |
·植被覆盖指数 | 第54-55页 |
·水网密度指数 | 第55-56页 |
·土地退化指数 | 第56页 |
·环境质量指数 | 第56页 |
·分区前后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 第56-58页 |
第六章 北京市生态环境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58-72页 |
·技术路线 | 第58-59页 |
·系统框架结构设计 | 第59-60页 |
·系统功能设计实现 | 第60-71页 |
·用户管理模块 | 第62页 |
·查询模块 | 第62-64页 |
·数据编辑模块 | 第64-65页 |
·地物类型统计模块 | 第65页 |
·项目管理模块 | 第65-68页 |
·评价因子计算模块 | 第68-69页 |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计算模块 | 第69-70页 |
·动态计算模块 | 第70-71页 |
·系统应用 | 第71-72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3页 |
·总结 | 第72页 |
·结论 | 第72页 |
·不足 | 第72页 |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